老麟话西游之六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yj05.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86版《西游记》第五集:猴王保唐僧”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86版《西游记》第五集:猴王保唐僧。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话说《西游记》读到了唐僧收孙悟空为徒,这本是平淡无奇的情节,可偏偏生出一些有意思的枝节。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一座名叫“两界山”的地方。在过此山前,唐僧遇到猛虎,需刘猎户与这虎都上个把时辰。而过了这座山,打虎之人举起手中棒,老虎竟自己呆住了。明里说,这是唐朝与他国的界山。实际上,这就是《哈利波特》中,火车站里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这山分割的,是凡人世界与神话世界。当然,这座山还有一个名字,叫“五行山”。

唐僧如何才能解救孙大圣呢?很简单,请走写有“唵嘛呢叭咪吽”的帖子就可以了。这个能镇住孙大圣的如来法帖,写着的六个字,称为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有意思吧,如来佛祖压住孙悟空的法帖,写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咒语。为什么呢?据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早在非常久远以前就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这六字大明咒,就是其修行时所持的咒语。由于此咒包含无上的智慧与慈悲,所以威力甚大。而在释迦牟尼到我们这个世界弘法时,这位正法明如来,化作观世音菩萨,助其弘法。这些内容,自然是《西游记》中无法详述的。

我们回过头来聊唐僧师徒。这二人虽然渊源极深,可初次合作,也需磨合。和我们日常所见的团队磨合一样,摩擦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电视剧此集名为《猴王保唐僧》,这名字实是看不出端的。小说原文中,此回名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回目名,一语道破师徒二人的头一回冲突。电视剧里,孙悟空杀掉了打家劫舍的强盗。唐僧因此而责怪他肆意伤人性命。这情节本也无奇。那天读小说,读到这个环节,书中竟然将这六个强盗的名字一一写下,看完后,不禁大笑。书中写明:“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哪里是六贼,分明是佛家所谓“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吴老先生真是会讲故事,明明是想说,心归何处,六根清净,偏偏要说六贼无踪。这是电视剧里不便表达的心思,省去了也好。只是读书时看到,多添一分阅读乐趣。

这猴子听不得唐僧唠叨,一气之下,飞去东海。这就是“耳听怒”。他到了龙宫,求钟茶吃。这不就是“鼻嗅爱,舌尝思”么?他回答唐僧身边,看到嵌金花帽,便向唐僧索要,不正是“眼看喜,意见欲”?等唐僧念起紧箍咒,孙悟空疼痛难忍,岂非“身本忧”?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就真的六贼无踪了?显然没有,六贼还在此处!

还有一个关于孙悟空的细节也值得拿出来说一说。上面刚说孙悟空“耳听怒”,完全听不得唐僧的责备。书中是这样说的:“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我们只道孙悟空天生暴脾气,真是如此么?当初孙悟空初遇菩提老祖,祖师问他姓什么。这猴子误把“姓”当作“性”而答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我想,孙悟空在此并无意欺骗。电视剧中虽无此对话,但演出的孙悟空寻道路上的情节,也是大致如此。那究竟是什么把孙悟空变成了这样的暴脾气呢?我认为,吴承恩老先生虽然没有明写,却心知肚明。是为不写而写。既然如此,我这后生晚辈也无意道破。还是各位读者自己参详,也是乐事一件。

再来说说取经人唐僧吧。就书里描写,这唐僧实无高僧大德的德行。先看孙悟空打虎这一段:

那只虎蹲着身,伏在尘埃,动也不敢动动。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的脑浆迸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点玉块,唬得那陈玄奘滚鞍落马,咬指道声“天哪!天哪!刘太保前日打的斑斓虎,还与他斗了半日;今日孙悟空不用争持,把这虎一棒打得稀烂,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

看见徒弟杀生,竟然感叹“强中更有强中手”。法师啊,你觉得你到的了西天么?

再看孙悟空杀了六贼,唐僧说他他不服。这时,唐长老是这样说的:

“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嘿嘿,都说打人不打脸,眼看说不动孙悟空,开始揭人家的短。难怪孙悟空一气之下跑去东海品茶去了。如果只是这番,也还不能说唐长老不给力。可等小白龙吃了白马,我们的唐长老的懦弱,就毕现无余了。

“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看完此处,我也真想对唐僧说,“你忒不济”。

显然,电视剧里对这个无能长老是做了一些处理的。一来,没有突出这个原著中的懦弱。二来,师徒关系远比原著中好。比如,电视剧里,唐僧主动给孙悟空缝虎皮裙。这情节书中没有,虎皮裙是孙悟空自己张罗的。吴老先生为何要唐僧如此窝囊,我一时也不得其要领,但电视剧的和谐,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最后,回到历史中的玄奘法师。却是完全另外的样子。这玄奘法师,出关要偷渡,收了个徒弟却是真动过要玄奘性命的心思。前面有莫贺延碛,后面有通缉之令。历史上,玄奘没有菩萨解救,一切全靠自己。那才是,意志坚定释玄奘,有勇有谋真唐僧。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zxyj04.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玄奘西游记》第四集:潜往边关”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百家讲坛》之《玄奘西游记》第四集:潜往边关。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zxyj05.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玄奘西游记》第五集:偷渡国境”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百家讲坛》之《玄奘西游记》第五集:偷渡国境。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zxyj06.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玄奘西游记》第六集:边关被擒”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百家讲坛》之《玄奘西游记》第六集:边关被擒。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老麟话西游之五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yj04.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86版《西游记》第四集:困囚五行山”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86版《西游记》第四集:困囚五行山。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五百年桑田沧海
顽石也长满青苔
只一颗心儿未死
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是野火焚烧
哪怕是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岁月
激荡着情怀
为什么
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

这是电视剧《西游记》第4集中的插曲《五百年桑田沧海》的歌词。笔者去掉了因音乐而重复的文字。一向是喜欢阎肃先生的词的,这一首,也不例外。只是个人以为,对于孙悟空来说,无有所谓志向与信念。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安排”,前面已经说过了。孙大圣虽然本领高超,却服不住自己的心。他因生死困惑,寻道以求解脱。确实,他做到了。远离了生死的束缚,但仍未自由。原因就是他的心。他的心随外在起伏变化,自己不能做主。然而,这时的孙悟空并没有高于常人,也就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自由。终于,这心猿遇到了佛祖。佛祖手掌一翻,将孙大圣压于五行山下。人们只认得这五行山束缚了自由的孙大圣,却不知,佛祖手掌一翻,不过是将孙悟空内心的无形的不自由,变化成外在的有形的不自由。这实是一桩大慈悲。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各种原因的不自由,这些不自由,与外界条件结合,形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不幸和痛苦。这就是每个人身上的五行山。只有直面这现实,只有直面内心的不自由,才有可能走出束缚,走向真正的自由。一个内心真正自由之人,是不会被任何东西束缚的。他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也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也因此,任何事都不可能逃出他的手掌心。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就是佛性。

孙悟空的事先说到这里,这一集《西游记》的后一半,是讲取经的主角:唐三藏。原著中,在大闹天宫之后,颇有一些与唐僧无关的文字。主要是讲唐太宗如何失信于泾河龙王,如何在阴曹地府走过一遭,为何修建相国寺,为何大办佛事。正因大办佛事,才引出我们这位玄奘法师。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有传诗的心思,那吴承恩老先生写《西游记》,便颇有“故事新编”的意味。

整部《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个绝对不能缺少的人物,但我们很难称之为引人注目的主角。然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取经路上,却只有玄奘法师的身影。虽然同龄人都很喜欢《西游记》电视剧或小说,笔者却要在此啰嗦几句。历史中的玄奘法师,和小说中的“唐僧”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中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玄奘法师真实的西行求法的故事,也非常值得今天的人们去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丝毫不比《西游记》的丰富想象乏味,反之,却有着更加震撼人心的,真实的力量。在此,笔者推荐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上主讲的《玄奘西游记》。这个系列,语言生动风趣,史料丰富,是了解真实历史的好起点。

《西游记》作为小说,不合历史或不合佛家教义的地方颇多。笔者自然不用一一列举。择其重点,介绍一二,以资阅读之乐趣。

首先,就是玄奘法师的性格。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绝不像小说中的唐僧一样胆小懦弱。在西行求法的路上,玄奘法师经常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智,解决路途上的各种难题。无论是面对一国之主,还是强盗土匪,都应对得当。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一步到达终点的。第二,玄奘法师根本就不是太宗皇帝的御弟,正好相反,他是偷渡出国,甚至险些在出关时命丧烽火台下。第三,玄奘法师西行路上,虽然充满艰难险阻,可法师还是一路记下了所到之处的主要地理和文化特点。在他回国后,形成了一本叫做《大唐西域记》的书。据钱文忠教授介绍,这本书对西域各国多有涉及。文字详略得当,记载准确。顺便提一下,编写这本《大唐西域记》是在玄奘法师回国后,在大唐天子在高调迎接之后,皇帝提出的一个任务。目的在于了解西域各国情况,以备外交及军事之用。而专门记录玄奘法师西行经历的书,是由玄奘法师弟子据法师口述整理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才是真实版的“西游记”。

最后,让我们再聊一聊玄奘法师对佛学的贡献。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都说唐僧是去西天取“经”,其实我们这位玄奘法师去天竺学习的重点,是一部“论”,而不是“经”。佛家的习惯,佛所说的经典,称之为“经”。而佛的弟子所说或著作的文字,称之为“论”。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去印度学习的,是一部叫做《瑜伽师地论》的重要经典。这是一部唯识学著作,共有100卷。据传,是弥勒菩萨所宣讲的。学成归来的玄奘法师,成为中国唯识宗的开山鼻祖。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有宗,或慈恩宗。这些个名字中,最有意思的是“有宗”。普通人提到佛家,第一反应,不是“阿弥陀佛”就是“四大皆空”。读过《心经》的,更是留下满脑子空啊无啊的印象。貌似佛家眼中,什么都是空的。既然如此,这“有宗”的名字就十分的耐人寻味。正如这《心经》,一路空无下来,最后偏又着落到一句“真实不虚”。

这就是我们的玄奘法师和他的《西游记》。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zxyj01.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玄奘西游记》第一集:玄奘身世”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百家讲坛》之《玄奘西游记》第一集:玄奘身世。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zxyj02.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玄奘西游记》第二集:皈依佛门”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百家讲坛》之《玄奘西游记》第二集:皈依佛门。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zxyj03.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玄奘西游记》第三集:求学之路”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百家讲坛》之《玄奘西游记》第三集:求学之路。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老麟话西游之四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yj03.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86版《西游记》第三集:大圣闹天宫”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86版《西游记》第三集:大圣闹天宫。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电视剧《西游记》演到第3集,算是到了第一个小高潮。那就是《大圣闹天宫》。对于电视剧而言,一个小时一集,算是不短了。这也难怪,大闹天宫本来就是一出引人入胜的闹剧。

这不是孙悟空一个人的闹剧,这是所有人都参加的闹剧。

起头的,自然是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就是那个两次出主意把孙悟空招上天庭的人。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太白金星的行事,实在是不敢恭维。他劝玉帝不要兴兵讨伐孙悟空,本是出于对双方的好意,避免不必要的战斗。可是,除了这一厢情愿的好意以外,此君实在是没有成事之才。第一,他走前并没有想好要给孙悟空什么官职。第二,他也没有考虑孙悟空不答应,或是一走了之时应如何应对。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精准的描写。我们的文化,过度强调“初衷”,只要“初衷”是好的,后果的偏差便都是别人的错。在“官封弼马温”中便是如此。孙悟空初上天庭,竟然官职未定,太白金星没有责任。后来,孙悟空私自返回花果山,没人问太白金星该如何应对。这老头,除了迂腐的好意之外,全无责任感。主意好出,但思虑一个全面的对策,就不是他能力所及。可是,没有人因此而责备他。反而,玉帝第二次还是听了他的建议,再招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

其次,这玉帝也是“昏蛋”。他治下的天庭,极重刑罚。巨灵神失手,李天王竟然立即要将其斩首。后来的沙和尚,只是打碎了琉璃盏,便被贬下天界。可笑的,就是这刑罚偏又因人而异。李天王讨伐孙悟空,可以说是每战必败。倒没见人向他问罪。本来打算斩首巨灵神,却被哪吒劝回。这又是中国社会的常见病态。凡事都要有人唱个红脸,有人唱个白脸。李天王怒骂巨灵神,只是显示自己从严治军,哪吒进劝,彰显仁爱。李天王纳谏,以示其从谏且宽容。一来一往,所有人只在各站地步,显示德行。反而,没人细究失败原因,如何对治。所有人回来,大都是“弼马温果然神通广大”一般的感叹,无人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此风日长,人们除了学会如何互相保全面子,就再也不去细究事物道理。整个民族,也就渐渐失去深究事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民族,如何能不衰落。人们说《西游记》的天庭,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影射,实在不假。

再来就要说说大闹天宫的主角,孙悟空。前文说过,这猴子是参破生死才有如此神通。为何要参破生死?寻求解脱。那什么是解脱?正如这两个字的字面含义一样,需解且需脱。简单说,就是自由。不受那阎王老子管的那种自由。虽然孙大圣了却了生死,获得了自由,但终没有得到究竟的解脱。别人叫一句“弼马温”,他便举棒要打。别人说蟠桃盛会没请他,他便大闹一番。这哪里是自由之人。如果有人想他出事,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达到目的,犹如咒语一般。连那呆头呆脑的猪八戒,都知道这孙猴子最吃激将法。寻他去救唐僧,也就是几句话的事。此时此境的孙悟空,全无自由可言。佛家说人心中浮躁,不得收敛,称为“心猿”;说人意念散乱,不得专注,称为“意马”。吴承恩老先生怕是也想到这些,才在文中有如下诗文: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是啊,孙悟空心随外境转,自己不能做主,所以才是被外境“紧缚牢拴”,心不由己。由此,才上演这一出大圣闹天宫。

接下来要说的,是这《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我不知道吴老先生是否如网络上所说,是虔诚的佛教徒,也不想妄加评论。只看这《西游记》文本,不合之处颇多,甚是热闹。于这大闹天宫一段,略说一二。首先,孙悟空见到如来佛祖,张口便问:“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佛祖是如何回答的呢?佛祖说:“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佛说阿弥陀经》中写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是中国出家人,从不离口的“阿弥陀佛”。而我们都了解的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的教主。《西游记》中,佛祖所说“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确实让人困惑。第二,就是书中奇妙的道教和佛教的关系。太上老君,就是传说中的老子,在拿出金刚琢帮助二郎神抓住孙悟空的时候,向观世音菩萨,做了这样的介绍:“……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这就引出了历史上有名的佛道之争。西晋时出现了一本书,叫《老子化胡经》。讲的是老子西出函关,到了天竺,收一胡人为徒。此徒后来颇有成就,号称释迦牟尼。所以,按照《西游记》中的这个说法,佛祖还得称太上老君为“师傅”嘞。可人们若是细看道家和佛家的经典,应该可以发现,佛家论理之深,囊括之广,体系之完备,不说全在道家之上,却也可说自成一体。而佛教很多观点,并不能在道家经典中找到对应。笔者以为,所谓“老子化胡”一说,实是阿Q精神的表现。每每提及,令人汗颜。好一出大闹天宫,吴老先生,真是乱上添乱!

最后,说一个电视剧改编后而加入的奇怪片段。二郎神抓住孙悟空之后,玉帝这个糊涂虫,转身对观世音菩萨说:“少时将妖猴斩首,请菩萨一同观看”。中国的大众,都知道这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怎么可能会去观看“斩首”。这玉帝,真是糊涂到家了。这话又不禁让人想起《妙法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四句偈:“若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真真是越来越乱了。

这大闹天宫,当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神仙道士菩提僧。为擒妖猴天地乱,唯独大圣困佛山。歌舞升平今又起,举世无争半千年。善恶是非谁去辩,意马心猿莫问人。

老麟话西游之三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yj02.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86版《西游记》第二集:官封弼马温”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86版《西游记》第二集:官封弼马温。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话说孙悟空重返花果山,首战混世魔王,得胜而归。从此,江湖上就算有了这号人物。在孙悟空到东海龙王处讨得金箍棒,在地府阎王处妄删生死簿之后,这个天生石猴开始得到天庭的关注。各种阴差阳错,后来的“孙大圣”,得到了一个令他终身蒙羞的官号:弼马温。

研究《西游记》的人们纷纷猜测,这“弼马温”应是“避马瘟”的谐音。源头可能是民间有猴子与马同养一处,可令马匹少生疾病的说法。更有人说,是母猴子方有这等功效,而作者却给孙悟空安上这个头衔,是暗地里讽刺玉皇大帝。无论如何,孙悟空肯定是不喜欢这个官衔的。这猴子心地倒也简单,只是认为官位极低,颇感屈才。电视剧里编出一些情节,好似这猴子也本没太把这官位放在眼里。而原著却分明写道:

这猴王查看了文簿,点明了马数。本监中典簿管征备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马匹、紥草、饮水、煮料;监丞、监副辅佐催办。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都养得肉肥膘满。不觉的半月有余。

这是什么?俨然一个尽职尽责的劳动模范。读书至此,方觉孙大圣以无欺之心,履极微之职,尽其责之所在,乐其劳之所成。我自叹不如。

这也使我想到当年达摩祖师在中原的一件轶事。人们皆见达摩祖师远道而来,便问其到中原有何贵干。答曰找人。问所找何人,答曰,一个不欺人,不自欺,又不被人欺之人。孙大圣慧根深厚,却不在此列。遗憾,遗憾啊。

孙大圣神通广大,得知自己供职末流,心自不甘。一气之下,离开天庭,重返花果山。自立为“齐天大圣”,逍遥快活。孙大圣这番经历,竟与当今职场略有几分相似。职场供职之人,多在意职位之高低,更在意用人者能赏识自己的才能。然而,人们常会陷入一种痛苦之中,那就是抱怨自己的公司或老板,不能赏识自己,认为自己能力远胜任自己当前的职位。而另一些人,则陷入另一种幻觉,那就是自己能力本不足以胜任工作,却因职位“显赫”,便以为自己能力过人,沾沾自喜。这两种人都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全以外界的评判,衡量自己。孙悟空一直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本领高强。当得知“弼马温”是末流小官,除了大骂两句,离开天宫,并无怨恨。他自己,从未因此就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从不因此自怨自艾,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这种洒脱,也非常人所及。

难怪,“弼马温”到处皆是,而“齐天大圣”却不常见。心不同故。

老麟话西游之二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yj01.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86版《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86版《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虽说《西游记》里常有不合佛法的桥段,却也是名著中一开篇就有境界的。这便是孙悟空对生死的思考。小的时候,常对孙悟空神通广大的本领念念不忘,常梦想自己也能腾云驾雾,变化分身。近来才发现,竟然忽略了一个重要情节。原以为孙悟空一身本领是菩提老祖传授的,原以为孙悟空神通广大是因为天地精华形成的身体,其实,孙悟空可以大战十万天兵天将,可以降服无数妖魔鬼怪,其真正根源,不在外界的天时地利,全在这一开篇就涉及的生死之惑。孙悟空区别其他猴子,其他妖怪,甚至其他神仙的地方,就是他能敏感的察觉生命的根本困惑。

和孙悟空一样对生死有深刻思考,遍访名师,知非即舍,最后克期取证,终成正果的,便是释迦牟尼佛。其实,印度传统上的哲学,都在讨论生死要义。这也是印度哲学水平较高的一种必然。相比之下,“不知生,焉知死”的中国儒家,境界就有限的多了。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生死必是人生大意,而明了死生之意,才能从容面对生活。

生死事大,孙悟空有大智慧。

再来聊聊孙悟空的师傅。电视剧里称孙悟空的师傅为“菩提老祖”,原著中则写明是“须菩提祖师”。“菩提”是佛家语,意为“觉悟”。而“须菩提”则是佛的一个有名的弟子的名字。读过《金刚经》的人应该都知道,“须菩提”便是《金刚经》中发问之人。《金刚经》是一部在中国社会广为传播的佛家经典。其中四句偈更是为很多人所知,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是一部讲般若空观的佛经。而这位“须菩提”长老,更是有着“解空第一”称号的弟子。有意思的是,这位祖师,给这个远道来的猴子起的名字叫“孙悟空”。这“孙”姓是依其体态而来,这“悟”字是字辈排行,都有来源。唯独这“空”字是祖师自取。这个以“解空第一”的祖师,偏偏要给这个“猢狲”起个叫“悟空”的法号,着实不得不叫人遐想。这个能够发出生死大问的猴子,也许在祖师眼中,已是悟空之人了吧。

也许有人会说,这祖师可能只是希望这猴子,能够达到“悟空”的境界。我不反对这个观点,只是觉得如果只是“希望”,那会有很多弟子叫悟空吧。说到很多的“悟空”,倒是想起来钱文忠教授在《玄奘西游记》中提到一个叫“悟空”的行者,从大唐去往西方,最后落脚在迦湿弥罗。历史中的很多偶然,就是这样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