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吸引力法则”是骗局

前一阵回国,饭桌上和朋友聊到“吸引力法则”。起初不知道是什么,后来了解到,这和我在美国看到的名为《秘密》(“The Secret ”)的影片讲的是同一件事。通过一些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吸引力法则”是不存在的,是错误的学说。特此撰文一篇,以正视听。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吸引力法则”的主要观点。“吸引力法则”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是能量。不同的能量具有不同的频率。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就是频率相同的能量相互吸引。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更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事物。当人们“聚焦”(focusing )在好的事物时,相同频率,也就是你所想到的事物,就会在“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下,来到你的身边。于是,你就得到了你所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也被称为“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的秘密”。但要指出的是,所谓“聚焦”,不具备“排除性”。也就是说,如果你“聚焦”于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你自己的“不想要”的意识,不会对“聚焦”产生影响。这时,真正被“聚焦”的,仍是你不想要的事物。结果就是,你得到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所以,宣传“吸引力法则”的资料,都声称这是对人们思维的大发现,也是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有力武器。

从某种程度上讲,“吸引力法则”解释了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比如一个人特殊的运气,或是人们所谓的“贵人相助”。笔者也承认,一些成功的人,确实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看似很特别的运气。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吸引力法则”就一定是正确的。然而,想明白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也需要辅以一定的知识。

这里所谓的“知识”是关于人的“思想”的知识。这里所谓的“思想”,不是指类如“哲学思想”这种含义下的思想,而是更接近“想法”或“念头”意义上的所谓“思想”。以下行文,对此不再说明。这里,需要大体介绍如下的几个概念,思想,感受,冲动,和心灵。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都有感知的能力。其所感知者,形成“思想”,思想进而形成“感受”,感受再回归“心灵”。心灵的状态决定了人的每一时刻的判断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力量的是“思想”。思想一经形成,就会通过感受和心灵不断加强,最终通过人的行为而成为现实。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感受”由思想形成,其表现有多种多样,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拥有越来越细腻的感受。而和“感受”不同,“思想”在本质上,只可分为两种,那就是代表和平,积极,和谐,平等,快乐等的正性思想,和代表着仇恨,消极,暴力,特权,悲伤等的负性思想。正性思想带给人们上升的力量,而负性思想带给人们堕落的力量。然而,真相和很多所谓“励志”理论宣传的不一样,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内心平和及内心自由的,并非是所谓的纯粹的正性思想。正如《道德经》所表达的,万事万物因调和而存在。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正性思想,和一味强调负性思想的结果是一样的,结果都是心灵的失衡,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能使人达到内心的真正平和的,是正性思想和负性思想平衡存在的所谓“正中性”平衡。所谓正中性,就是正性思想与负性思想的对等平衡,所以是中性的;此中性平衡的思想,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却表现为正性。正如道家有言,“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正中性的思想,由正性思想和负性思想共同组成。

无论是正性的思想,还是负性的思想,它们的力量是相同。都会通过感受及心灵,最终以人的行为表达出来而成为现实。此外,无论是人的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有能力产生思想。无论是有意识的思想,还是潜意识产生的思想,其力量也是相同的。由此,那些所谓“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努力压制自己的负性思想,那么,这种负性思想会由意识层面进入潜意识层面。人们由此会误以为负性的思想消失了。其实,负性思想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继续形成感受进而影响心灵。因此,通过强行压制负性思想的努力,不会收到效果,反而,会使本来可以被意识所了解的负性思想,进入潜意识,从而,失去正视负性思想的机会。而这些负性思想,对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扰动,丝毫没有消失。对待负性思想的正确方法,是正视其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运用理性,逻辑,知识,产生相应的,可以中和这种负性思想的正性思想,从而达到正中性平衡。只有这样,负性思想的负面作用,才能逐渐消失。

这里,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冲动和负性感受的区别。负性的思想,会产生负性的感受。然而,这必须和冲动相区别。冲动是身体对人的内心或环境的直接反应。冲动具有反应性质,与思想和感受产生的过程没有关系。它和负性感受的主要区别是,冲动持续的时间短,不易发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负性感受,由于是由负性思想所产生,所以过程长,其持续时间也长。负性感受也更容易被敏感的人们所捕捉,进而可以被认知和中和。相比之下,冲动更难被发觉和克服。对冲动,人们应该力求控制,避免因此而在思维和行动上有所偏差。

正中性的思想,具有思想的力量,也就是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因为正中性的思想是积极的,平和的,和谐的,平等的,当正中性的思想被转化为行动时,其带来的结果也是积极的,平和的,和谐的,平等的。因此,会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周围的人,产生同样的影响,进而为一个人的成功,提供基础。

正如前面所说,持续的形成正中性思想的过程并不简单。它需要人们时刻掌控自己的思想,经常性的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学习,熟练掌握知识,熟练使用逻辑,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克服。这注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必定也是一个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只有持续的努力,才有更多的负性思想被中和,才有更多的正中性的思想产生,进而才有更多的正中性的感受,因此才有平和稳定的心灵。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对一些成功案例所给出的解释,是表面的,肤浅的。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在人如何思维和生活的事情上,给出了一个特别有“诱惑力”的解决方案。什么样的诱惑呢?就如罗永浩所说的,神奇派,N天搞定派和不不不派。把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生活问题,归结为一个过于简单的法则。进而让人们产生可以简单改变生活的错觉。这种所谓捷径及近乎投机取巧的学说,纯粹是在利用人们贪婪的本性宣传自己。在贪心,这种常见的负性思想的带动下,人们忘记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道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并不是人们的幻觉,而是实在的道理和自然的法则。人们的成功和收获,是思想力量的表现。而思想的力量,并不是所谓“聚焦”自己所要之物那么简单。如前所述,为了获得正中性的思想,人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思考,实践,学习,反思等等。人们的所有生活状态,都是自身思想的不断现实化的结果。把自己对生活的责任,减少到“聚焦”,不但是纯粹的诱惑,更是诱发人们逃避对自身生活的所应担负的责任。所以,笔者看不到“吸引力法则”的实际价值。只能说,这是无数商业出版行为中比较赤裸裸的一种。除了出版商可以获利以外,看不到任何人可以从此得到好处。反之,若是信以为真,用欲望代替个人努力,用所谓“法则”代替自己去争取成功,痛苦的生活只是刚刚开始。所谓转变生活观念,转变生活状态的事情,只有向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的可能,而绝无改善可言。

上述是所谓“吸引力法则”最显而易见的缺陷。从理论上深究,“吸引力法则”更是不堪一击。按照“吸引力法则”的说法,它揭示了自然的重大秘密。这样的所谓“秘密”必然应与人生之意义产生关联才算名副其实。然而,“吸引力法则”对此全无涉及。如若根据其内容自然推断,那我们只能看到,貌似自然就是为实现人们所要之物而存在。人们自身的存在,也以不断满足自身贪心为原则。可见,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完全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做支撑。反之,只有激发人们贪念的企图。所以说是肤浅的,表面性的,欺骗性的。因此,是智者应当远离且摒弃的。

(关于“思想”,“感受”,“意识”以及“心灵”的更系统的界定和描述,也许会在本博客的“他山之石”栏目中再做介绍。这主要取决于博主的时间和精力。)

为什么“吸引力法则”是骗局》上有2个想法

  1. 你竟然如此严谨的做了个长篇大论。在世界变的越来越混沌的情况下,人变的更容易茫然;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号称自己掌握了“窍诀”的心灵鸡汤频出。类似的理论,源出印度的“合一”学说,有些道理,可以一看

    • 和朋友提到了,所以下笔写了一些。另外,我同意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无论你的思想有多丰富,多严谨,或是多粗糙,多鄙陋,只要写成文字,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强化自己的逻辑,甚至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不足。所以,不求思想的正确,只求不断提炼,不断提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