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观随笔 2 —— 反思

一个人的真正成长,必然地要从反思开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并且有能力走上这条路的。

从头再来

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有一种情绪印象特别清晰。那种情绪叫做“从头再来”。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奇怪的想法。大多数人从小就是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中长大的。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等等,这些成长必经之路,对于很多人来讲,每一步都是全新的环境,每一次都是洗牌重来。所以,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幻想,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然后“从头再来”。这种情绪里面,有两种思考。一种是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建立和环境的关系。另一种则是,避免旧环境中所犯过的错误。其实,这第二种想法是很自然的。人们会觉得自己无力在旧环境当中改变,或是觉得在旧环境中的改变已经没有意义。可这种想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实质的变化。有些人在学校里生活得不开心,所以,希望在工作的环境中有所改善。有些人到了工作环境,会依然觉得不好,希望通过换工作来解决,但工作的变化,终是没有带来心里所想要的。还有些人,上学时与父母住在一起,父母的某些行为让其觉得生活没有自由,束缚太多。于是,期望大学或工作,特别是不断告诉自己,经济的独立是自由的基础。然而,即使是工作之后,那怕是和父母身处不同的城市,依然发现,自己在被父母“遥控”。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结婚,父母总是参与众多意见。本想着成家立业,就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没想到父母又会在生小孩的问题上发号施令。自由,在不断的期望和绝望的交替中,渐行渐远。

其实,这种“从头再来”的想法,无非是把生活的变化,寄希望于环境的改变,它可以有各种形式和程度上的变种,但其结果,却是不变的。就如同有些人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问题是钱不够多,社会地位不够高的结果。于是放弃了生活中的其他,一心挣钱,一心上进。很多人其实是不能如愿的。可就是如愿的人,也并没有如意。正如前一阵的报道中所说,张朝阳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这么有钱,这么成功,却又这样痛苦。从这一点上看,张朝阳是很坦诚的。很多人,无论其身价几何,不要说当着别人的面承认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无人之时面对自己,恐怕也未必能够正视自己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挫败感。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很多这种“从头再来”的想法,行为和无效的结果。这就是生活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一切寄希望于外在的幻想,终将破灭。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对反复出现在生活中的教训不加理睬,或选择性无视,或欺骗自己说自己对环境的期望没有那么高等等。因此,我们的身边,才不乏以身试法之人,终究源源不断地变成思考的反面教材。

真正的“从头再来”

一个人的生活,总是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一个是我们难以言表的内心世界。物质环境的优劣,我们是再了解不过了。可是内心世界的混乱和错误,似乎已经很少有人问津。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无非是混乱中加混乱,错误上更错误。当一个人收入变少时,其焦虑和不安是谁都看得出来的。而面对一个无序的内心世界,很少有人感觉不安。一切,只有到表现为无尽的烦恼与痛苦时,才有所察觉。而可悲的是,直到此时,很多人还依然把问题归结于环境或他人。由此,任由自己的内心极度混乱而不自知。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一个在人的内心进行的“从头再来”却是势在必行。

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各种肤浅的,错误的,甚至是矛盾的,邪恶的思想所包围。这些思想在人的头脑中进进出出,很多落地生根。人的内心,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接触这样的思想,内心也就越来越肤浅,混乱,不安,不稳。结果就是,即使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知识在眼前,也没有能力分辨。这样的事实就说明,如果不深入窥探自己的内心世界,梳理自己的各种思想和情绪,是无法达到内心平和自由的状态。而为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队自己的内心进行最严格的反思。这种反思,就是人一生之中,最应该进行的“从头再来”。

困难重重

可是,这个在人内心发生的“从头再来”,却是困难重重,所以,在很多人的一生之中,都不曾发生过。这里面,有一些常见的困难,令人们止步不前。而这些困难,也很是强大的,非恒心毅力不能战胜。

首先,反思的基础就是对自我现有认知的质疑和否定。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由于受到社会中错误观念的影响,就中国人而言,很少有人能树立正确的自信。没有正确的自信,对自己的否定就不能成为现实。很多人的自信,要么是基于以往的成功,要么是基于别人的认可,甚至是基于自己对自己的洗脑,就像很多励志图书说的那样,不断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很强,我能行。这样的自信,都很脆弱。外界条件的改变,会瞬间把自信变为自卑。因为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他信”。因为这种对自己的信心,不过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或即成事实的“成功”之上。如果别人的认可改变,或是“成功”被人质疑,那么,所谓对自己的信心也就随之改变甚至消失。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为了寻找回“自信”,要么去取悦他人,换回好的评价,要么固执己见,无视他人的质疑,强调自我的成功,哪怕是明知道自己的辩解可能是失实的。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维持自以为的“自信”。而此时,人们已经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真实的对自己的信心,也就不可能建立于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之上。由此,对否定自我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反思,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反思需要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现在社会的普及教育和一般工作中所涉及的知识,远不足以将人们的认知能力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有意义的反思,必须以深入的思考,严谨的逻辑和细密的思辨为基础。因此,工作之余的再学习就成为必然。而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涉及哲学甚至是宗教。便览哲学和宗教所涉及的问题领域,体会其分析事理的角度和技巧,可以让人们远离浮躁的思维,认真思考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命题。这些说得容易,在一个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社会,这些看似枯燥无趣,又对现实没有作用的东西,几乎无人愿意接触。所以,走出这一步,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很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再其次,人们在以往生活中所被灌注的错误观念甚多,思维习惯也已经根深蒂固,克服这些习气,则是另一个严峻的考验。思维的惯性是非常强大的。无论一个人学习到什么新的观念或见解,当面对一个特定的情境,无论平时习惯的思维是否正确,都会自然在头脑中重现。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去思考新的理念和见解。所以,即使是正确的思维和行动,都不能付诸实践。久而久之,反而会对新的思维产生怀疑。于是,自然而然就回到以前的老路中去,成长和反思,也就不了了之。

结语

反思是成长的开始,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数人走不上这条路,很多人半途而废。有些人即使走上个人成长的道路,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条孤独的路。因为害怕孤独,也就自然放弃了。所以,反思还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成长,这个循迹找回真实生活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内心真正的平和及自由。成长的第一步,反思,却看有几人能够成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