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thoughts on “(中文) 《30岁的备忘录》之十

  1. 这个系列,翘首等了许久,但早已晓得博主讲故事的本事,总能在层峦叠嶂里曲径通幽,所以要学捕鱼人,“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得到最后,才能看到桃花源。今天按下桃花源不表,先说看各个篇章过程中的闲话。

    读了几个版本的《心经》,最喜欢玄奘译本,在那里找到许多白话的出处,看来本事高的,是能把佛诫也说得清晰易懂,且不失庄重和文采。因翻完《心经》,又看到了《无量寿经》,佛祖对某个地狱的描述是“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想起新闻说日本农民因为便宜从中国买了米,用来做牛饲料,检测发现铅等重金属高额超标,就销毁了,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男女老少,正每天以此米为主食。又,许多工厂为了省排污费,就钻井钻到地下含水层,把污水灌进含水层,流通到各地供百姓抽取饮用,就如同一个人不想处理自己的有毒代谢物,就把代谢物再注射进血管里,全身流动。每每想起这么多人正实实在在地饮苦食毒,十分忧郁。

    因为喜欢老庄,《道德经》倒是看了许多遍的,再次佩服一下古人们小篇章讲大道理、且讲得美轮美奂的能耐。

    《三体》早就听人说过,这回趁机读了,三本书都不短。个人觉得,一个好故事得兼具三点:故事本身有趣,故事被讲得引人入胜,故事被讲得文采迸射;后两点绝非一回事,就像是莫言的《丰乳肥臀》与《蛙》之间的差别。下面要说的,怕是要被三体迷们拿石头砸死:《三体》1的个人评分是10,10,9;2是8,9,8;3是7,8,9。即便如此,《三体》系列也是很难得的,很好的想象力,宽厚的理科知识背景,纵使要花许多时间读,也是值得的。

    • 啊哈,头一篇评论多于原文的!

      想说话时,才知道说话并不是容易的事。想把复杂的东西说清楚,可感受到的,却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困惑。

      写文章时,只是一个思路。读文章时,却是一人一个思路。语言是表达的工具,不是思考的工具。不图读者心领神会,只愿些许共鸣,不失阅读乐趣为要。

      写东西,方是书到用时。

  2. 上次聊了闲话,这次来说正题。当然,这个正题可能也不怎么正,或者是跑题儿跑不停。

    触逆鳞的话迟早要说,索性开篇就说:如果把这个系列送到出版社,让老道的编辑做调整,大概就会取个《如何摆脱人生烦恼》之类的名字,成为一本不错的“鸡汤”书籍。当然,世界上的鸡汤方子很多,有麦当劳的每日例汤,也有妈妈熬的家常老火汤,有新嫁娘洗手做的羹汤,也有米其林三星大厨的汤。如果不喜欢鸡汤,就喝别的汤好了;一碗汤的口味是否合心意,也见仁见智。

    小学的时候老师说,将来信息技术发展,电脑普及了,知识会大爆炸,千倍万倍地增长。我当时听得亦喜亦忧,喜的是有机会接触这么大量的东西,过去几千年的宝贝都能在一部电脑里找着,忧的是得把这么多东西吸收消化,纵然累死恐怕也是学不完吧。等到真有了电脑,真有了海量的信息,发现事情跟预想得很不一样:前方呈现的信息都是碎片状的,碎得就像漫天飘下的雪花。面前的信息,不到万中之一能入眼,入眼的,不到万中之一能入脑,入脑的,不到万中之一能入心。只有入了心,知识才是活的,才是有用的一个系统。所以,即便经过一个纷纷大雪的冬夜,能盛下的,还是用手掌去接的那一捧雪;如果你伸手去接,就什么也没有。道理说起来简单,可伸手的人还是少,因此,能有这个心思,然后走到雪地,接下一捧雪花,用这捧雪认真思考,写出一个系统的备忘录,就应大赞。

    承上。造房子得找砖头,然后垒墙筑顶;织布得种棉花,纺线,编织。建筑和纺织的工艺不用多谈,因为前面说了,早已领教过其叙说的功力。十篇下来,儒释道的思想交相辉映,错落有致但又系统地解释了一个很好、且对生活很有用的方法。与此同时,是不是能提个问题:世间大多数宗教,形态可以大相径庭,但本质是没有绝对差别的?当然,可能有人说这里阐述的是一个方法,就像通向某个目的地的一条大路,但大路的终点究竟是什么?路既是路,路又是终点,路是无数个终点的联结,十分因人而异。

    人活得越久,知道的越多,就觉得自己懂的越少。这话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当时跟现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在的这个理解应该是很久之前就萌发了,不过这却是读完十篇备忘录后,第一次用数学式子写出来:
    K1< K2< K3,
    T1< T2< T3,
    (K1 / T1)< (K2 / T2)< (K3 / T3)
    (K代表已经懂得的,T代表所认为的知识总和,1,2,3依次为时间先后。)

    《红楼梦》十岁的时候看了,二十岁看,三十岁看了,四十五十还要看,回回看的不一样。不管为着什么原因,这个系列可别删,留着五年十年后再来瞧瞧。

    • 这十篇,实是说而不说,不说而说。其实,很多问题,我自有计较,只是不便成篇成论。

      关于信息爆炸,我深有同感,也叹世间少有“善知识”。

      宗教是我刻意回避的话题。我这十篇中,不取佛家宗教内容,只取哲学观点。以后有机会,会对宗教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批判。

      落笔其实只为“正心”,整理思路,强迫对思维细节进行清洗。马鸣菩萨说,读经要“离文字相”。读文章也应如此。只是世人多喜只言片语,所以无意分辨。只盼寻些个“同参道友”也就罢了。

      这系列,这评论,都保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