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牛至强丁仪,至明至理罗辑,至奇至怪史强,至悲至催程心。
分类目录归档:快博
人口问题是个大问题
近日和朋友在微博上讨论人口问题。这是2008年后,又一次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这次了解到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人口是个大问题。这次,朋友认为人的需求不应该被遏制,反而应就此大力发展科技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如果人口无限制的增长,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自然界会以两种方式进行干预:疾病和战争。这种干预,将不因人类的任何努力而改变。如果你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社会问题,你总可以看到人口问题的影子。虽然人口问题不是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但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总是使问题向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在大学学化学的时候,接触过稀溶液的一种性质,叫做“依数性”。说的是,稀溶液在溶质含量很小时,其很多物理学性质,只和其溶液的浓度有关,而与其溶质的性质无关。人口问题,有类似的现象。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很多社会问题自然会出现,与社会制度和文化历史等,倒没有联系了。
人类社会的进步,以理性为主要动力。人类的自然需求应该得到满足,但不等于无限制的满足。人的需求可能超越合理的范围,这正需要理性予以规范。西方自文艺复兴后的繁荣,得益于对人性的解放,这包含对人类需求的满足。然而,这不能等价于可以不受理性约束地满足人类所有欲望。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在同一时期走向衰落。这里面自然有违背人性,过度制约人类合理需求的成分。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在现历史阶段,中国社会要更加解放思想,解放人性。但这不能简单认为生育后代的需求可以不加限制。计划生育的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人口自然减少的不再阻碍社会进步的程度,是对所有人的福祉。然而,计划生育的执行中的问题,特别是使用不人道的手段的问题,也是必须阻止的。可因此,就认为计划生育从根本上应予以否认,则是不负责任的。
新加了“快博”
新加个“快博”专栏。只因写整篇的博客已经变得比较缓慢。不光写作时间长,也并不能及时有感而发。特新开辟“快博”一栏,不求全面,而强调快捷。不会收入“博客”一栏,只因非细思细想。“快博”亦非“微博”,字数不限,有感而发。
梦想
前两天还和NN谈起来关于梦想的话题。最后我们都认为梦想不能是一个一上来就看上去遥不可及的东西。反而是想好每一步,走好每一步,实现一个个小小的梦想的人更容易成功。
后来又想想走过的路,确实是一个小期望接着一个小期望的走过来的,大多很野心的想法都没有了影子。
上小学的时候,爸妈给买了游戏机,很是玩了一阵便远没有了当初的兴趣。后来的机缘是买了一台学习机,为此还把姥爷家里用不着的老式黑白电视拿来做专用显示器。爸妈给张罗了一个铁架子,就这样,一个长得像电脑的东西就放在了一个长得像电脑桌的东西上了。当时很想把Basic学好,就跟着LX同学学习。别的没有记住,只是记住了他在小学校的国旗杆下认真的讲解Basic的17条语句。当然,我现在也还觉得当时听得比他讲得更认真。但功力毕竟有限,终是没有写出玛利奥的游戏,终是没有搞明白如何用磁带录下Basic程序——直到初中,才有了可以使用软盘的学习机,才偿了存点东西的心愿。从学习机还学到了的,就是五笔字型。很佩服自己的一点就是,其实最开始只是很好奇为什么五笔字型能用四个字母打所有的字。后来无意间翻开五笔字型的码表,看到了啊=KBSK而阿=BSK,突然觉得似乎可以用数学上的代换得到:口=K。于是便开始在码表里找各种各样的汉字。如果说码表是方程组的话,字根表就应该是方程的解了。我最后做出的就是一张属于我自己的字根表。当我可以用五笔在学习机上打文章的时候,其实还不怎么知道什么“王旁青头兼五一”的口诀,对五笔字型的理念更是一无所知。如果非要用现代的高级说法忽悠一下的话,应该是上小学的我,使用解方程的方法,逆向工程出了五笔字型字根表。总结一下这些小小的心愿:游戏机——学习机——Basic——五笔字型——五笔字根表。当然,还有小学的毕业考试。
上了初中,就开始有了传说中的裕兴学习机。 在学校里面,又学习了Pascal——一种当初还笑话其为歪七扭八的编程语言。到了初二,便有了第一台电脑,486DX266,4M内存,400M硬盘,并且用上了DOS和Windows 3.1。当时买的是COMPAQ的品牌机,所以还是正版的Windows 3.1和Works。当时用QBasic和Pascal写了好多的程序,一半是为了背单词,一半是为了写好看的UI。不能忘记的是22张软盘拷回来的Windows 95——最终证明是该配置机器可以运行的最高版本的Windows。记得很清楚的是装完了Windows 95又装上了Borland Delphi 1.0之后,和WZ及GZY同学一起聊95有多么好,及如何看到95里面的复活节彩旦。当时是在附中的操场上,我头一次对一个叫做微软的公司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当时的我们一直感觉困扰的问题是如何在95里面直接再运行一个3.1——现在看来是个误会,但当时是真的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的。我们当时能得到的资料只有以《电脑爱好者》为主的杂志——因为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估计知道也没钱买终端,估计有钱买终端也不一定连得上,估计连得上也不一定有什么内容。后来,在《电脑爱好者》的一期内容里面,头一次了解到了一个叫比尔盖茨的人和一个叫保罗艾伦的人。也是头一次听说在微软工作几年就可以功成身退,拿着百万美金光荣退休。当时真的想像了一下如何能在微软工作是一件多么好的事,但维持了不到几天,就什么都忘了——没有人会在那个时候认真去想这个问题的。高中的时候,大多数的精力都被经常不及格的功课所消耗了,剩下不多的精力也都放在了对微积分和相对论的学习上。曾经三次尝试学习C,前两次都因为被指针和一种教科书上称为字符串常量的东西弄得经常crash而半途而废了。第三次是因为学习了一些汇编的知识而对字符串常量的实现有了顿悟,而一下子觉得对C彻底明白了。花了些精力把初中用QBasic和Pascal写的类Win95外观的窗口程序全部转成了C。当然,中学最重要的事是升学考试,没有可能去想工作的事。
上大学后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理论学习上,所以实践少了不少。 毕业前,在考研,保研,出国和工作中考虑了很多。想过出国,但千分之一途就而废了。考研好一些,是百分之一。找工作也算是百分之一吧。上了一个日语班为了做对日外包,可终是选择了保研。保研后就没有更多的担心毕业后的事情。为了让研究生的生活能更多的接解计算机,选择了地质信息系统。暑假里在实验室工作了一个月,很失望,觉得“钱途”“前途”两无望而被迫开始找工作——反正这个学是没法上下去的。找了三家公司,都给offer了,但都是3000左右的工资。身为北京人的我是知道北京是个什么生活水平,3000元是当时的我不能接受的。继续找的结果就是看完了2004年的奥运会,就到微软上班了。三年后,就到微软的总部上班了。一年后,有我的代码的IE8发布了。
事实和当初一念之间的妄想不谋而合,但每一步真的都不是为了今天这样的结果而精心算计的。反之,许多打算了许久的事情,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就是以极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收场,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想明白的道理似乎是这样的:梦想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出门走路,其实心里是没有目的地的,但转的路口多了,总会到一个令自己多少都会有点满意的地方。生活是不会亏待你的——除非你非要觉得是这样。
来美之后,曾经有段时间非常担心自己的姻缘。那天在西雅图市中的菜市场里,见到一个天津人卖祖传秘方的。说是真的灵,专门告之你过去未来的。只是嘱咐说,不到不得已,不要打开。提前打开是不灵的,而且一份只能告诉一件事。我就花了$0.5买了一个白纸包回家了。三个月后,担心日甚,已经到了不得已的状况了。于是把那个说了一定灵的白纸包拿了出来。心里顿时安定了,因为答案就在里面。打开白纸包一看,里面又是一个白纸包,再打开白纸包,里面是个锡纸包,打开锡纸包一看,还是锡纸包。当时的心情一下子就到了崩溃的边缘。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啊?说了一定灵的啊?继续打开锡纸包,里面是个白纸包。打开白纸包,里面是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两个字:naonao。
《曾经》和“曾学”
……
曾经有一个巨复杂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我没能搞定,
直到把一切都弄砸以后才追悔莫及,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我会对那个问题说:滚一边去,别他妈烦我。
如果非要在这前面加上一个期限,
我希望是:马上滚!
……
——-老麟《博情录》选段
如果读者还算是万分之一个文化人的话,一定不会对这段名为《曾经》的文字感到陌生。然而这段文字却引来了无数学者和网友对其反复而认真的研究。关于这段文字的学术性研究文章,也已经呈公比大于一的几何级数增长。人们皆称之为“曾学”。小编不才,学识有限,斗胆在此对“曾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做简要介绍。
一、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就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文字。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12.5%的研究都集中在了第一个词:“曾经”。为什么是“曾经”,而不是“过去”?不是“以前”?不是“很久以前”?为什么不是“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有的学者指出,“曾经”一词,表“过去”的含义都集中在了“曾”一个字上,而“经”则表示这是作者亲历亲为的事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曾经》是带有自传性,自叙性的文字。最新的,比较独创性的研究,发表于今年6月的名为《曾学十二疑》的“曾学”半官方杂志上。其作者是来自西藏大学文学系,比较文学专业的察吾次仁教授。察教授从“曾经”一词的语法功能出发,得出如下结论:“曾经”一词,是中文的“现在完成时”。而完成时在英语中的作用之一,就是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影响到现在”。他认为,这表示作者认为文章所描述的事件,至今仍对其生活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整体上来讲,文本细读的研究,可以让人感觉到作者在遣词造句时,是多么地字斟句酌,惜墨如金。每一个名词,动词,甚至是助词,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虽短,但信息量相当大。这部作品,很好地诠释了那句话:作家,可以有赘肉,不可有赘笔。
二、《大话西游》学
显见,这段文字受《大话西游》的影响非常之深。《曾经》一文,时时刻刻处处字字句句都与《大话西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那句诗所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大话无所云。作为中文世界的后现代主义电影经典之作的《大话西游》,究竟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地影响着作者,作者又是希望通过《大话西游》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传达怎样的思想与感情呢?这些方面的研究成为了“曾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话西游》学,简称“大学”。
“大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而且“大学”的研究,也是“曾学”研究中,组织性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分。全国各地纷纷组成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且每个机构都有完备的组织结构,充裕的研究资金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青年学子们,纷纷投奔其兴趣所在的相关部门。这也使得“大学”的研究有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以长江为界,江南江北各有一个最著名的研究机构,它们分别是: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三、作者研究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一部自传性的,自叙性的作品,对作者及其生平的研究,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曾经》一文的作者,老麟,自然成为研究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老麟是谁?生于何时?死于何处?小学念了几年?中学是否毕业?四级考过几次?买的什么车?被谁贴过条?结过几次婚?上过什么山?拜过什么庙?庙里供的什么神?庙前有棵什么树?树上有只什么鸟?鸟嘴里叼的什么果?下山走的什么路?去的谁的家?叫门谁给开的门?赐的什么座?沏的什么茶?说的什么书?说完给的什么钱?……事无巨细,皆在“麟学”研究范畴之内。
“麟学”的研究日新月异,其成果多是“曾学家”与历史学家合作的结果。关于作者身世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汇总在百万字的巨著《寻麟记》(2006年第二版,中国畜牧业出版社)之中。著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武侠大师金古羽先生,在百忙之中批阅完全书所有回目,提字并序,兼收1元象征性版税。该书内容丰富,史料详实,非一言半语可以说清。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在各地新华书店购得,仔细品位。这里可以透露一点的是,全书第一章从贞观之治讲起,回目为“杯酒释兵权,将军归了田”。
四、索隐
从“曾文”出版第一天起,就有人对“那个巨复杂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文章字面含义以外的探索,最终演变成了最具争议的“索隐派”和索隐“曾学”。这一流派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神秘的色彩。每到“曾学”的研究进入低谷时,总是一位索隐派先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独到的见解。从而引起社会上对“曾学”的极大热情,进而带动“曾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今年3月起的又一轮大众“曾学”研究热,便是拜一位索隐派研究者所赐。这位研究者便是吴意文女士。吴女士在今年年初,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的《一家之言》栏目。在节目中吴女士用悬念不绝的情节,扣人心弦的讲解,步步推近自己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一大批之前从来没有对《曾经》一文产生任何兴趣的读者。吴女士的研究从作者老麟的一位情人的真实身份入手,解答了许多悬在“曾学”研究之上的“为什么”,且又自圆其说,很多人颇以为然。虽然有不少“曾学家”对其研究资料或研究方法都产生了不小的疑问,但吴女士在“曾学”大众化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很多自以为与文学无关的人,都纷纷谈论《曾经》,这也许便是索隐研究的魅力所在吧。
小编水平有限,只能对《曾经》和“曾学”作如上的简要介绍。思考良久,仍未找到合适的词汇来结束这篇报道。就让我们用两句名言,对这篇文章作一个完美的了结吧。
曾经不是假,搞笑莫当真。
---夜宴斋在《博情录》楔子里的批语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