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

numbers2

看朋友在他办公室里发呆,走过去问候。“又发呆啊,想什么呢?”“在想数是什么。”“数字的数?”“是的。”“这有什么好想的?”“我问你,现在屋里几个人?”“俩人啊。”“为什么是俩人?”(此处静默五分钟)“难不成还是三个人?”“嗯,可以有一个鬼。”“唏。那还可能是一个人呢。”“没错,如果我根本就没把你当人。”“你到底想说什么啊?”“其实,说屋里有几个人都没问题。这不过是代表我们看这个世界的一种角度罢了。说屋里有两个人,无非是一种最容易解释你所看到的现象的说法罢了。”听完,我走出了他办公室,回头说:“屋里没人了,我锁门了。”“滚!”

写这故事的初衷,其实并不是想讲一个笑话。而是真的想议论一下关于数的问题。

人的思维活动,总是要经过从具象向抽象方向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确定的”或“想当然”的事情,都开始变得不那么确定,也不再那么当然。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因为在它开始的初期,你会感觉混乱,匪夷所思,甚至是恐惧。但如果你能坚持到最后,这个思维过程会带来认知上的提升,那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愉悦和收获。

关于数字,这可能是一个很不显然的事情,特别是以文章开始的方式去讲述。这里面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是用2来描述房间内有两个人。其实,人的概念本身就是我们的视觉对这个世界的观察结果。如果我们不用看,而是用听,可能并不总能准确的知道屋子里有多少人了。但视觉的清晰,使我们忘记了,眼所见,只不过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并不是这个世界本身。所以,把屋子里会说话的实体计数为2,是我们对这个世界观察之后做的一个判断,而不是这个世界自身的真相。

换个场景想一想。你走进一个房间,里面有你的5个好朋友。3个站着,2个坐着。见到你来,其中一个坐着的说:“呦,你也来了。”这时,你下意识地说:“你们5个都在啊。”坐着的朋友却说:“怎么是5个?你好好看看。”你这时定睛一看,另外四个人纹丝不动,犹如蜡像。你可能会说:“哦,蜡像啊。那就你一个人啊。”还没等朋友说话,你看到另一个坐着的朋友嘴唇动了一下,你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你!”于是你们3个人聊天许久,一个小时后,说一起去吃饭。出门的时候,一个站着的“蜡像”跟着你们一起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开始以为是5个人,后来认为是1个,又变成2个,最后才知道,原来是3个朋友。这就说明,这些数,并不代表实际的情况。无一不是你的头脑,根据对室内的观察,做出的判断。只是这个判断,也就是这个数字,是最直接的,最容易解释你所看到的现象罢了。其实,在你离开之后,酒足饭饱之时,你都无法确定当时屋子里,到底有几个人。

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地球上一共有80多亿人,可每个人心中,却装不下这许多人。头脑简单的人,只知道两种人,一种好人,一种坏人。复杂一点的,有亲人,朋友,同事,陌生人等。总之,我们不在日常生活中,考虑每一个人。因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一种可以简单地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就可以了。于是,你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两个人,10个人,104个人等等,都可以。

进一步讲,任何的科学活动,都是在一个给定的前提下,首先确定研究内容的数目,才开始真正的研究。比如物理学,描述这个世界,不可能永远考虑所有分子原子。像热力学这样的学科,反而要忽略所有粒子的区别,都当成同一种粒子。再比如生物学,分类根本就是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式。虽然每个动物个体都不相同,但仍需要归类,以方便分析。

最后,关于人们在某一范畴内所确定的数目,或是整体数量,或是分类的数目,这些都不应该是任意的,随便的数目。即使如上文所说,我们挑选这些数目都是由我们的需求而定,但有些数目明显比其他数目具有优势和美感。最简单的,就是我和朋友在屋里时,我认为物理有两个人。这个数目是最容易被理解的。虽然你可以认为屋里有三个或一个或其他数目的人,并为之提供一套解释屋里所有现象的理论,但都不如两个人具有美感。另一种美感,源自这个数字本身。比如5和6就有很多的区别,如果这个数目本身又可以对研究的对象有指导作用,那就很有意思。比如有限群里面的拉格朗日定理,把子群性质和群本身的元素个数联系起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是的,我在此也是想对给数论这门学问,激发更多的灵感和理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