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麟话西游之一

这真是一桩趣事。

两个三十岁的人,竟然重新看起了86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当熟悉的电声开场音乐响起,整个人在记忆中快速地进行时间旅行。我甚至以为,回忆本身是可以带来快感的,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所以,回忆会上瘾,这也是为什么人越老越喜欢回忆罢。

不同的是,今日重看西游,却远不是回忆那么简单。心里生出许多感慨,甚至有些伤感。常人很难将这种感情和《西游记》联系起来,我起初也是惊讶。我以我心看世界,亦以世界注我心。大约这就是佛说的“我执”吧。

真是有趣。

既然兴起,就开一个新的系列。所想所思,无非西游。题目可大可小,篇幅可长可短。除了电视剧《西游记》外,可以加点原著小说的内容。另外,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到的《玄奘西游记》,也就是结合《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关于玄奘法师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也会提到。还有,就是和西游有关或无关的各种事情。我不是学者,不能求证所有细节。如有纰漏,必当纠正。非学术问题,便是普通博客一般调侃。

儿时对《西游记》的印象很简单:神奇加过瘾。神奇,自然是因为现在我们看来已经很粗糙的所谓“特技”。而过瘾,则是因为小孩子很喜欢好与坏直接的对抗且最终好人得胜。除此以外,《西游记》的音乐也是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首先是开场的所谓电声配乐,一开始就渲染了一个神幻的气氛。长大了一些之后,才注意到《西游记》的片头曲是没有歌词的。一个“啊”字从头到尾,却似有千言万语。

然而,当我们长大了,发现原来《西游记》还有着很多不解之谜。比如,为什么孙悟空可以战胜十万天兵天将,却在取经路上难以降服很多妖怪?为什么孙悟空可以当着佛祖的面,棒杀六耳猕猴,而佛祖却不阻止?诸如此类。其实,令我们觉得有意思的,不只是疑问。网络上还流传着许多对《西游记》的不同解读。比如,有人把师徒四人比作男人的四种性格。有人把师徒四人当作一个团队来探讨管理学问题。更有人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现代人绝不是第一个这样想的。在明朝,《西游记》是禁书,而当时,与其它名著并列的,不是《红楼梦》,而是《金瓶梅》。可《金》却没被禁。可见,解读《西游记》,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本人,自然不去刻意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