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最近工作节奏紧张,匆忙中写就关于恐惧的随笔一篇。读后不甚满意,故搁置未发。其间,适逢家中番茄成熟,引发一些有趣思考。遂换题目,重写一篇。恐惧一题,涉及颇深颇广,一作不成,情理之中。他日有得,再述不迟。
家中的番茄成熟了。这本是平凡日常之事,却无意中,引发思考一串。甚合浅观随笔之意,尽记之。
番茄熟了,我突然意识到,番茄是红色的。这并不是故意的夸张,因为上次见到红透的番茄已不记得是何时之事。如今超市中,常年有番茄。颜色虽泛红,却有某种透明感。也许精于颜色表达的人,会使用诸如饱和度或色度一类的词语去说明。笔者不谙此道,语言粗拙,读者见谅。家中长成熟的番茄,红色浓重,分量感十足。
谈及味道,大约与品种有关。一种个头略大,做成饭菜,有明显的甜味。另一种略小,番茄特有的酸味充分却柔和。是久违的记忆中的,番茄的味道。
从颜色和味道这两点,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现代的人都觉得水果蔬菜味道不如从前。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这不是一个错觉。虽然会有人去夸张地强调这一点,但大多数人的味觉并没有欺骗自己。现在的水果蔬菜确实没有以前,或者说,小时候的味道好。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大家都会提到的化肥的使用,大棚技术的推广等等。这其中的原因,笔者作为非专业人士,不能探究其真伪多寡,只是想在此,谈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成熟的程度。
为了满足大规模消费的需求,水果蔬菜从地里收割之后,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才能到消费者手里。这里所谓不短,是与水果蔬菜自身成熟后,可以自然保鲜的时间相比较。因此,很多水果蔬菜都必须在不十分成熟的时候采摘,经过运输后,在到达市场的过程中,依靠自身或人工干预的方式,逐渐成熟。这种成熟方式,主要以是外观为标准。由于没有足够时间吸收,或转化,或储存营养,味道上通常折扣会多些。由此造成的味道缺失,正是自家种植水果蔬菜可以弥补的,所以,味道上的差别应主要由此而来。
第二,很多人认为自家种植的水果蔬菜,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多使用有机肥料,如市场上常见的鸡粪,算是有机绿色食品。其实不然,甚至相反。拿我家为例,虽然我们是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可一篱笆之隔的邻居,后院是草坪,每年夏天都要使用化肥或农药来维护草坪。由于距离甚近,不单味道浓重,即使是飘过一些,也几乎是必然。和市场上的水果蔬菜不同,自家所种的果实,没有检验的过程,无法断定是否有污染及程度如何。所以,有机绿色是肯定不是的,就是超标许多,也有可能。自己种,自己吃,自己负责,也就是了。自以为是特供有机食品,就是不明道理了。
说了这么多番茄自己的事情,下面要谈一谈如何烹饪。很简单,家喻户晓的,番茄炒鸡蛋。
在讨论番茄鸡蛋的各种问题前,插上一句。很多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可能都反应过,美国番茄汁水不如中国番茄。对此,我们也是实践及思考过的。这里面,除了上述成熟度的区别以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品种不同。西方人使用番茄做匹萨或是沙拉,并不希望番茄汁水充沛。做沙拉的番茄,如果汁水丰富,会影响面饼的口感。而中国人吃番茄,喜欢汁水多,便于炒菜调味。所以,需求不同,便导致了培育中的倾向性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说美国番茄不好吃。
回到番茄鸡蛋的话题上来。番茄鸡蛋是个中国人家家都去做的菜。可是,当你有和五湖四海不同地方的人一起做饭的经历,你才知道,就这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炒菜,竟然各地做法差异甚大。有的炒了鸡蛋直接炒番茄;有的炒了鸡蛋,盛出来,炒了番茄再加进去的;有的炒了番茄,再加鸡蛋的;有放糖的,有不放糖的;有放葱的,有不放葱的;有放酱油的,有不放酱油的;还有加水煮一会儿的。如此种种,不能尽述。从来没有想过,一道很多人学会的第一道炒菜,竟然有这么多的变化。
这变化之后,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番茄鸡蛋一定是一个很多人喜欢吃的菜,否则也不会流传如此之广,变化如此之众。那么,我们也就不得不感谢第一个想到把番茄和鸡蛋一起炒的人。其实,美食所追求的,不是食材的贵重,手艺的高超。美食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通过不同食材的组合,创造出不一样的味道和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许,第一个炒番茄鸡蛋的人,只是因为一个巧合,把这两样东西放到一起。但是,这个组合本身,就是食材搭配的典型的案例。高端的大厨,一定是熟悉食材的味道,特别是经过不同烹饪手法之后,不同食材的不同口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组合不同的食材,变化不同的手法,去开发美食,扩展人们对美味的理解。
对于我这样一个不谙此道的人,这无疑是一个启发。此前对于做饭这件事,只以为是按部就班,根据菜谱做。以为烹饪水平,无非是熟练技术之后自然提高。现在看来,凭此法提高厨艺,水平真真是有所局限。好的厨师,不拘泥于流程。烹饪过程,永远以最终想要形成的味道,口感等为目标。烹饪过程中的流程,只不过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众多方式之一。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食材成形的大小,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时间之长短,配料之选择,步骤之繁简,都因地制宜,以达到结果为唯一目的。所以,无一定法可循。有些地方,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做都不会错。而有些步骤,一丝偏差就前功尽弃,不可不慎。美食,就是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为什么烹饪会让我这个靠脑力混饭吃的人如此感慨呢?原因很简单,从前以为脑力劳动总是高于体力劳动的。我们不加思索地认为脑力劳动的复杂度远高于体力劳动。这种观点,只是针对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是对的。而上文啰唆的种种,都是围绕着烹饪这样一件每天都会发生的体力劳动展开的。然而,由此产生出了一个又一个话题,每一个都可以再深入,再展开。为什么呢?很简单,体力劳动面向的对象是现实中的种种具体事物。现实世界所提供的种种事物,都充满无限的可能。比如要吃口感鲜嫩的肉,购买时就需用心。如果肉需要腌制,又要留意,腌过的肉,会导致肉的口感变老,所以要保持鲜嫩,不能腌制太久。腌制时间如果长了,就要大火快炖。而火候和时间的变化,又会带来辅料处理上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变数,每次即使做同一样的饭菜,处理起来也都会不同。就是这种无限的变化,才保证了我们可以开发出无穷无尽的菜肴,也增加了烹饪的乐趣。
除了无限的可能以外,现实世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一切都有规律可寻。只要你能注意观察,掌握不同的规律,正确运用这些规律,事情就会向着你需要的方向发展。用心的观察体会,反复熟悉和练习,一件看似简单的体力劳动,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于此相反,我们很多以为很高端的脑力劳动,并不是和自然之物打交道,而是主要和人们自己大脑里想出来的,或合理,或不合理的东西打交道。虽然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看似很高级,但人思维所及之事物,毕竟还远不能和自然事物有相同的复杂度。而人们的思维,还有很多不合道理的地方,很多事情,随机性甚强,若在这个层次上寻求规律,则近似缘木求鱼。
想明白了这些,我倒更盼望着后院中的番茄能多收获一些,多生长一些时日。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收获,远不止是一道美食。
嗯,1.传统俗语里不少话是错的,譬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2.让你上山下乡一段时间,没准能出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