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个不怎么深思生活的人。然而,生活中的各种迷茫,开始迫使我向生活深处寻找答案。在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各种心灵鸡汤,各种卡耐基,各种立志,各种成功,突然显得特别的单薄。我称他们是“只言片语”的“学问”。不要说互相之间的抵触,就是同一种说法,都难寻统一的精神。于是我打算离开这混乱的此岸,去寻找明朗的彼岸。我不希望用“混乱”和“明朗”这样的词去诱导读者,所以要先说清,我不能回答为何“混乱”不可接受,为何“明朗”为我所求。哪怕至今,也无法独立地说明此事。暂将其视为一种内心莫名的冲动吧,至少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冲动,因此,我也不算是特立独行之辈。
恐惧
一切的开始,源自偶尔听到的《心经》中的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突然有一直感觉,无“恐怖”是一个佛家讲求的某种境界。既然要追求,便不是可以轻易达到的。而“恐怖”本身,也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感觉,至少对我是这样。
什么是“恐怖”,或者说“恐惧”?简而言之,就是“怕”。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发现我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各种“怕”,各种“恐惧”。小时候,“怕”学习不好会挨打,“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大学时,“怕”过感情上的挫折,也“怕”过毕业后没有好的出路。工作了,“怕”过自己不够优秀,“怕”过升职不够快。如此种种,生活中的许多“担忧”,其实背后就是一个“怕”,也就是一个“恐惧”。如果仔细分辨,很多的“恐惧”,源自同一种“怕”,就是自己不如他人。有人称之为“成就”感,其实“成就”不过是比身边的人更好一些而已。只是这一点点“成就”也不是随意可得到的,于是会“怕”得不到,于是会“担忧”,于是,生活中便有了很多不如意。
这些是显而易见的“恐惧”。如果你仔细找寻,“恐惧”真可是无所不在。比如,很多人都有和餐馆或其他地方的服务人员的摩擦。但不知道是否反问过自己,使自己激动起来的那个“不如意”究竟是什么?有人可能是因为赶时间,觉得服务员磨蹭。有人可能是觉得饭菜不可口。还有的,可能是觉得服务态度太差。也有人会说,怎么别人都怎样怎样,我们却怎样怎样。其实,这才是说了句“心里”话。太多的时候,我们愤怒的根源,不是客观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感觉到自己以不如别人的方式被对待。这种对“己不如人”的“恐惧”,演化成很多负面的情绪并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这种“己不如人”的恐惧,还是另一种内心感受的根源。这种内心感受就是,当自己的错误,被别人当面指出时,那种强烈的不安和恐慌。我们在生活中,肯定都见过我们称之为“死不认错”的人。其实,犯错的人在为自己据理力争的时候,并没有在思考自己的错误,他不过是在和那种“恐惧”作斗争罢了。当我们认为别人在逃避错误的时候,其实,他是在逃避“恐慌”,像逃避火灾一样,逃避这种由恐惧带来的“恐慌”。他其实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错误”本身。这就是“恐惧”,那种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恐惧”。当它在影响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时,却逃过了我们的意识,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我们每天的行色匆匆,也不过是在逃避恐惧罢了,哪里有时间坐下来,思考恐惧本身呢。
年轻人都在努力的生活。学习上力争上游,工作中追求出色。当学习成绩不如他人,当工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和他人一样升职加薪时,心中有强烈的不甘心。这种不甘心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正视它。起初,我也是如此。认为这种感觉是自然而然,只是这种强烈的不甘,觉得有些不知所出。这使我想起内心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实验。我经常假想,自己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枪林弹雨之际,被命令冲锋在前。每每想到此境,似乎不敢再去细思,只因不愿见到自己去做了炮灰。然而这种“不敢”吸引了我。这只是假想,何以如此抗拒。这抗拒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一直没有答案。时间长了,发现自己很喜欢去观察这种“不敢”。常试想冲锋陷阵的情景,着意去感受那种强烈的抗拒。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这种抗拒,也是生活中各种不甘心的真面目。统统都是对“己不如人”的恐惧。就是这种恐惧,使自己不能接受当炮灰的可能,使自己不能甘心工作中的不如意,使自已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更使自己遇到挫折,暴躁不安,疾言厉色。
这就是深埋内心的恐惧。那种对“己不如人”的强烈的恐惧。于是自我发问,“己不如人”何以使人恐慌至此?如《心经》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内心中的挂碍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