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备忘录》之十

啰里啰唆的写到了现在,应是收尾的时候了。每个人都会去探索人生的各种问题,只是角度方向不同罢了。我采取的,是反向追问。不断挖掘一个问题背后的内容。迫使我追逐下去的动力,是来自对世界认识的统一性和逻辑性的追求。

结语

如果你认真思考,很多问题都会归结到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上去。然而,这种“思考”并不是简单地去“想”。人们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并没有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思考的内容。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成长的人,很少具有深入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就使得很多的反思不能成为现实。用我自己的理解,知止而定,定而静,静而安,安而虑,是一个可行的过程。人的内心,需要经历过一个从浮躁中沉淀的过程。然后,才能逐渐认识到思维的弱点,才能去学习正确的思维,才能真正“安而后能虑”。

至于是否可以“虑而后能得”,确是因人而异,也是需要时间去检验。我能肯定的是,一个人,如果内心有真收获,熟悉他或她的人,会发现这个人变了。而对于不熟悉的人,不会察觉什么。一个人走上不一样的道路时,只有自己最清楚前方是哪里。

这就是我的三十岁的备忘录,其实真正需要记住的,是不会忘记的。

《30岁的备忘录》之九

前面说过,“定而后能静”。心里少有追求外在事物的冲动,既是心静。然而如何“静而后能安”?须直面内心的恐惧。是的,此文再谈恐惧。

再谈恐惧

说了这么多恐惧,其实也不用谈虎色变。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在人的正常成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还是孩童时,面对新鲜事物,通常是好奇心和恐惧心并存的。好奇心驱使人们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而恐惧心,保护人们远离潜在的危险。小孩子不可能总在父母身边,适当地保持一种恐惧心,会使小孩子独处时,更有安全保障。有些溺爱子女的父母,对小孩的好奇心予以满足,在面对危险时,总试图保护孩子,以使其不受伤害。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警觉性,不了解生活中的种种危险,很有可能在生活中,受到意外的伤害。

然而,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内心中最直接的恐惧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知识,逻辑和经验。人们不再总需要恐惧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虽然这样说,可恐惧并没有从我们的心里消失,而是渐渐进入到思想的深处,在下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如前文所说,人的很多不良的情绪,其背后,都有恐惧的影子。比如,人们因恐惧自己不如别人,才会顶住成绩,工资,职位,权利等身外之物,并对此斤斤计较。正因为这种恐惧,已离开意识的层面,进入到思想深处,非静下心不能察觉。

很多人,每日在匆忙中度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人看到,会说这是生活的热情。有些人会说,这是生活所迫。其实,人们除了填饱肚子外,更多的动力,是怕甘居人后。很多人,不甘心生活条件的落后,却谬称自己有上进心。而事实是,离开工资和职位,全然不知如何看待自己。也就不知如何分辨自己与他人谁更“强”,也就没办法得知自己是否落后于他人,落后多少。离开了物质条件的比较,就如同不会游泳的人落入水中,挣扎不止,非要站在陆地上不可。这种离开物质比较就带来的恐惧,和落水的恐惧一样,只会叫人挣扎。

静下心来,认真观察自己内心的恐惧。再一次,用理想和智慧,代替下意识中的恐惧,正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最要紧的事。内心全无恐惧,才是安心。

这才是“静而后能安”。

《30岁的备忘录》之八

有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或角度,有时会带给人们一些思考。不同意的人,理由也充分。所以,认同与否,全在读者自己。

意义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意义论”。道理很简单,就是凡事问一句“图什么”。当然,如果尝试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这样发问,一来浪费时间,二来,很多问题会渐渐归结到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上面。如果读者认为,“意义”也许根本不存在,那就不用继续,笔者也不会为此分辨。

是的,很多问题会归结到非常基本的问题上,其中之一,就是生活的意义,或生命的意义。我们对很多事情的评价,最终会追究到这个问题上。比如工作是为了什么?怎样看待工作的成败?如此种种,都需要用生活的意义去回答。可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会略过这一点。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不太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一个需要回答,或者有唯一答案的事。我没有办法给出我的答复,但我希望读者开始和我一起思考,至少先假设生活是应该有意义的。至于这意义是什么,在现在这个阶段,还不重要。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应该有意义,那我们可以看看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首先看看大家熟悉的无神唯物观。在这套理论体系中,人是自然界逐步进化的结果。人类因能进行逻辑思维,而逐渐脱离动物界,成为世界的主宰。这种转变,我们至今也不能说完全了解,但都倾向于认为这是进化中,各种偶然因素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转变,孕育出今天繁荣的人类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生活的意义呢?说实话,我还真不好说。因为这样的理解,让人很难从中得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如今,人们非常在意物质生活,更是以物质的丰富为生活的指导和努力的方向。基于这样的想法,各种惟利是图,急功近利,自私自利,都显得很自然。我们是从自然的偶然中脱颖而出的,利用自然赋予的智力,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优胜劣汰,多么的天经地义。由此,争夺,欺诈,以致偷盗,抢夺,乃至战争,奴役,无非是用实力换势力,充分利用智力资源,没有道理予以反对。显然,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所谓道德,明显相悖。可我于此,不见矛盾。道德,是独立的坐标,没有明显且必然的基础。

不光人生的意义不够明朗,整个宇宙的运作,也难窥探其意义。正如此前提到的《三体》,及其所代表的宇宙观。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人类在进化中前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追求无需止境,只因死后一切归空。宇宙也终将结束于大爆炸的反过程。然后从头再来。整个世间存在,在诞生死亡中无穷无尽。禁不住想问,这样的存在,这样无尽的推倒重来,用意何在?

说了这么多,该换换思路了。

让我们看看与无神唯物论观点迥然不同的佛学世界观。首先,佛学的世界观,也是无神的。不因佛或菩萨等看似超自然的存在,就简单说佛学是有神论。佛学的观点很鲜明,“无主宰”。其次,佛学不是唯心论。既不说自身内在之心,又不说外在另有一心。佛学谈“心”,却不唯心。佛学的观点是,万法唯识。是一种既不唯物也不唯心的观点。世间万物,由“业力”驱动,而“非自然”。众生在世间,在六道中“轮回”,直到悟道成就,离生死,出轮回。如不悟道,或无成就,则终而复始,六道轮回,永无止境。有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又是一个周而复始,无休无止的状态。人生意义何在?

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我不在意人是否有来生,但貌似有与无的双方,都告诉人们,生命就是周而复始的重复。我的直觉,不喜欢这样的世界,因为在我看来,全无意义。存在,就是一个永不停息却又单调无趣的过程。生命如若当真如此,这世间也真真是无趣之极。

《30岁的备忘录》之七

我们每个人,匆匆忙忙生活,紧紧张张工作。然而我们真的明白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工作呢?不着急回答。最近在读《万里任禅游》,里面提到的一小段故事,很是有意思。今天就来聊聊这个。

生活

《万里任禅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情节。作者带着儿子和两个朋友,去一个之前和作者一起工作的教授家里做客。茶余饭后,教授拿着一纸说明书找到作者,说这是他新买的烧烤架的说明书,他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组装上的。但教授本人还是觉得不放心,因为说明书太难理解了。教授想听听作为技术专栏作家的作者是怎么看的,说明书到底有没有问题。作者仔细看了说明书,发现说明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那教授的疑虑到底来自哪里呢?原著就此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只关注其中一个角度。作者说,说明书是厂家提供的,但厂家并没有为此大费脑筋。反之,很可能就是随便找个人把流水线上的流程记录下来而已。而买东西的人,认为这是厂家提供的,所以非常信任,甚至认为,这是唯一的组装方法。可实际上,组装方法可以各种各样。认为厂家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的人,不自觉地放弃了创造性,唯说明书是从,很少甚至根本不去思考,组装的原理。如果观察工厂里好的技工和差的技工,你就会发现,差的技工严格遵守规程,却错误百出。而好的技工,可能压根不遵守任何操作规程,却能保证每一个产品的质量。引述大约到此,读者可去阅读原著,找到作者心中,教授疑虑的原因。

上面引述的这个小故事和作者的思考,描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人们做事情,通常会处于四种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做事犯错误且没有章法。第二个阶段,按规矩做事,但仍错误百出。第三个阶段,按规矩做事,却很少出错。第四个阶段,不出错,也不再循规蹈矩。从第三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的主要变化,就是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开始了解所做之事的各种细节和每一步背后的真正原理。这时的人再去做事,就是根据道理,每做一步,就去体察是否到位。需要调整的话,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目的不是遵循规则,而是将所做之事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这样的境界,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达到的。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有人说“规矩都是人定的”,潜台词是,不用循规蹈矩。这样说的人,不是处于第一阶段,就是第四阶段。可我的经验是,做事能做到第四阶段的很少。

以上说的,都是只做一件事的情况。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要处理的事,都是由很多方面的事情组成的。每一个方面的事情,又有上述阶段之不同。所以,生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远不是用好与坏,或者,成功与失败,就可以概括的。

即便生活如此细腻多姿,我却还有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虽然我们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事情要做,也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从第一阶段渐渐做到第四阶段的。很多事情,都只持续一段时间,过后就不再需要了。生活和工作,就是在这来来往往的事情中前行的。可有一件事,是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做的。可很多人,一生都停留在第一阶段而不自知。这件事,就是生活本身。

我们听着父母师长的“教导”,心灵鸡汤和卡耐基的“建议”,和其它各种“说明书”去生活,即使有些“说明书”本身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很少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细节背后的道理,也就很少有人能和生活建立起联系和默契,就像好的技工和他的产品一样。很多人,不过是非专业的生活者。当人们知道不能再盲目地听从“说明书”时,便是“知止”。而由此,放下“说明书”和“说明书”中的所谓追求,才是“知止而后有定”。当内心不再为生活中的情绪所主导,方是“定而后能静”。静下来,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是“静而后能安”。从观察中,发现疑问,思考这些疑问,是“安而后能虑”。思考后,才会有收获,方是“虑而后能得”。

生活中的真“得”,是思而后所得,非求而后所得。

《30岁的备忘录》之六

此前说了很多形而上的东西。读者也许累了,我也想换换头脑了。我们接触过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是一门挺奇怪的哲学。它是“断见”的观点。当然,“断见”并不一定意味着问题,至少在我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是这样的。它的问题是,它给出了很多观点--我就不赘述了--可没有给出人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生活的任何指导。反而,由于此前论述的原因,如果不引入一套独立的道德观,持此观点的人们,必然会堕入“弱肉强食”或“尔虞我诈”的生活思维中而不以为怪。另外,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西方思想的产物,还带有着一个西方思想的典型思维,那就是认为人们可以一味地追求无限制的发展。这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知止

《大学》开篇有一段很少被人引用的话,我却以为这一段甚好。那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先聊聊“知止”。

我不去深究《大学》原文中的含义。只是说说我是如何理解“知止”这两个字。西方世界带给我们中国的一个观念上的冲击就是人们应该去掉束缚,大胆发展。就束缚一说,我很是赞同。过去的中国,过度地使用各种手段压制人们发展的空间。打破这种束缚,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而我在这里要反对的,是因此就走向的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发展不能受到任何约束。

时至今日,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是经济和军事。任何文化或科技上的进步,无不是依附于经济或军事的。为了在这两方面有所发展,我们制造了各种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战争冲突,经济危机等等。而自西方文艺复兴到今天,西方思维的一路凯歌,让人们内心对人类的认识向着战无不胜的方向倾斜。更有甚者认为,上述问题正是发展不足造成,更要追求更多更快的发展才能解决。

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人类从古到今的发展,无不是逐渐利用自然规律的结果。而自然界,又一直通过自己的方式告诫人们,人类的认识还不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至今,仍被自然规律所制约。上述诸多问题,显示的是一种限制,那就是,人类的知识和科技还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很多问题我们还解决不了,必须予以避免,才能免遭恶果。这种追求无界而能力有限的事实,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各种对上述问题的警告,都被忽略甚至嘲笑。大多数人,并不“知止”。

从社会层面,返回个人视角,类似的问题也存在。大多数人,终日奔波,只见经济追求,无视其他。一切只以成败说话,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小到欺瞒隐藏,大到杀人灭口。社会乱象由此层出不穷。社会的组成,一定是金字塔状的。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永远有向前冲的理由和动力,也永远有不如他人的感慨和失落。社会生活中的不如意,被简单归结到实力不强,地位不高,权利不大,关系不硬等等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上。个人的成长,已经很久不是一个热点话题了。

很多人感到疲倦,感到迷惑,感到此路不通。于是发问,“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争夺,真的是人生真谛么?”。在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前,我只知道,不能再一味地低头疾行了。

在停下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人要“知止”。当把一切盲目地对经济的追求行动放下时,便是“知止而后有定”。这才是思考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