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笑与《龙门镖局》

longmen-yg

好久没有追着看电视剧了。此前不久,刚刚看完了《武林外传》,对宁财神的编剧功夫印象深刻。得知宁财神出了新戏《龙门镖局》,马上一集接一集地看完了。在电视剧质量平均低下的今天,看《龙门镖局》这样的作品,还是很满足的。

人们说宁财神蛰伏七年才有了《龙门镖局》。具体时间笔者也就不去调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宁财神作为编剧的功力,确实是更加精进了。如果说《武林外传》是宁财神古装情景喜剧的初次尝试,多少还带有一些拘束和羞涩的话,那《龙门镖局》的剧情设计和表达方式,则颇显游刃有余,落落大方。这一点,在人物时代感上有很明显的表现。在《武林外传》中,虽然也有大量现代人的语言和观点,但台词和剧情上,总是显出一些小心。大约是怕观众接受程度有限。而《龙门镖局》中的人物,则任由情节和人物的需要,直接扔出现代人的最直接的观点和语言。甚至让人物多次直言,某某东西还要几百年才能出现。这种在时代问题处理上的洒脱,表现了编剧对整体风格把握的到位与自信。对人物到底是哪个时代的这样的问题,彻底采取“不解释”的态度。这种营造情景氛围的手法,让人想到了电影《哈利波特》。结果就是看着很过瘾。

在喜剧方面,宁财神继承了《武林外传》中就充分发挥的特长,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硬拧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喜剧效果,张力十足。一贯夸张而一致的人物性格,古今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混搭,离奇怪诞的预设情节,巧妙的视觉和音响效果,再配上似是非非(对,就是“似是非非”)的大道理。令人忍俊之余,又可若有所思。看了不少让人缺乏兴趣的电视剧后,这样的作品,还是可以让人颇有几分回味的。

宁财神的《武林外传》和《龙门镖局》确实让笔者笑得过瘾。然而,宁财神独特的幽默方式,却迫使笔者思考一个关于“笑”的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会觉得有些东西好笑?这可确实是一个多少难住了笔者的问题。

悲伤和哭泣,通常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而欢笑,则被视为不够深沉。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据说古希腊对悲剧的推崇远远高于喜剧。鲁迅则是认为,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人们认为,悲剧具有更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小的时候,应该是隐约同意这种看法的。而从小就有的一个清晰的印象,则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回答,那就是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悲与喜这两种常见情绪,如此显著的区别。关于“笑”的问题,就这样从小便困扰着我。宁财神用他的喜剧,再次让我重拾儿时的困惑。

关于笑,我经常会想到一句话,那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常常念及这八个字,倒也觉得颇有启发。所谓“意料之外”便是说,所有的笑话,都是不在日常习惯思维之中的事物。换句话说,笑点,其实是生活中原本没有的事物。而“情理之中”,则表明这种新的创造,不违常理,是合理的存在。再延伸一点,笑,其实就是人们见到新鲜事物的自然感受。反过来说,创造性的事物,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的。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只会带来快乐的。对新鲜事物的整体感受,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如果一个新鲜事物可以给人带来恐惧或悲伤,那人们是一丝快乐也不会感觉到。类似地,如果一个新鲜事物在给人带来快乐的同时,却因为其创造过程中,有违背道德或个人价值观的成分,人们会称之为“低俗”。但排除这些其他感受的作用之后,那种由新鲜事物带来的快乐就会凸显出来,直接的反应,就是令人发笑。

想到这些,便对笑,对喜剧,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笑所带来的喜悦,是对创造性的一种肯定。由此,喜剧也必定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把目光从笑带来的纯快乐中移开一些,去品味其中的创造性,感受其创造性的思维和角度,对人们而言,也是一种思考和提升。从这一点上看,好的喜剧会带给人们同样的启发和思考,并不必然低于悲剧。

回过头来,再看《龙门镖局》,其创造性,确实是难得。值得一提的,是这《龙门镖局》中间插入的广告。这真是一个高明的创意,令一向厌恶广告的我,都总是很期待这些由剧中人演出的广告。这就是创造性带来的喜悦。

最后,关于《龙门镖局》,还有一点要说,那就是一个喜剧,也可以不乏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这一点,在最后一集中,达到了高峰。关于婆媳关系的冲突,关于如何生活的争执,在最后一集达到相当的深度。戏中,婆媳之间的冲突,完全排除感情因素,直接将生活中的矛盾,用逻辑的方式,做最直接的呈现。虽然电视剧有自己的解决方式,但婆媳对生活态度的冲突,却需要对生活有相当充分的思考,方能看清,辨明。这确实是对观众的一大考验。但我也相信,这些关节,会在大多数人的笑声中,随着大团圆的结局,从观众的头脑中,悄悄的走,不留下一丝思考。这样的结果,却不知还是喜剧不是。

浅观随笔 2 —— 反思

一个人的真正成长,必然地要从反思开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并且有能力走上这条路的。

从头再来

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有一种情绪印象特别清晰。那种情绪叫做“从头再来”。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奇怪的想法。大多数人从小就是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中长大的。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等等,这些成长必经之路,对于很多人来讲,每一步都是全新的环境,每一次都是洗牌重来。所以,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幻想,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然后“从头再来”。这种情绪里面,有两种思考。一种是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建立和环境的关系。另一种则是,避免旧环境中所犯过的错误。其实,这第二种想法是很自然的。人们会觉得自己无力在旧环境当中改变,或是觉得在旧环境中的改变已经没有意义。可这种想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实质的变化。有些人在学校里生活得不开心,所以,希望在工作的环境中有所改善。有些人到了工作环境,会依然觉得不好,希望通过换工作来解决,但工作的变化,终是没有带来心里所想要的。还有些人,上学时与父母住在一起,父母的某些行为让其觉得生活没有自由,束缚太多。于是,期望大学或工作,特别是不断告诉自己,经济的独立是自由的基础。然而,即使是工作之后,那怕是和父母身处不同的城市,依然发现,自己在被父母“遥控”。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结婚,父母总是参与众多意见。本想着成家立业,就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没想到父母又会在生小孩的问题上发号施令。自由,在不断的期望和绝望的交替中,渐行渐远。

其实,这种“从头再来”的想法,无非是把生活的变化,寄希望于环境的改变,它可以有各种形式和程度上的变种,但其结果,却是不变的。就如同有些人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问题是钱不够多,社会地位不够高的结果。于是放弃了生活中的其他,一心挣钱,一心上进。很多人其实是不能如愿的。可就是如愿的人,也并没有如意。正如前一阵的报道中所说,张朝阳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这么有钱,这么成功,却又这样痛苦。从这一点上看,张朝阳是很坦诚的。很多人,无论其身价几何,不要说当着别人的面承认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无人之时面对自己,恐怕也未必能够正视自己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挫败感。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很多这种“从头再来”的想法,行为和无效的结果。这就是生活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一切寄希望于外在的幻想,终将破灭。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对反复出现在生活中的教训不加理睬,或选择性无视,或欺骗自己说自己对环境的期望没有那么高等等。因此,我们的身边,才不乏以身试法之人,终究源源不断地变成思考的反面教材。

真正的“从头再来”

一个人的生活,总是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一个是我们难以言表的内心世界。物质环境的优劣,我们是再了解不过了。可是内心世界的混乱和错误,似乎已经很少有人问津。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无非是混乱中加混乱,错误上更错误。当一个人收入变少时,其焦虑和不安是谁都看得出来的。而面对一个无序的内心世界,很少有人感觉不安。一切,只有到表现为无尽的烦恼与痛苦时,才有所察觉。而可悲的是,直到此时,很多人还依然把问题归结于环境或他人。由此,任由自己的内心极度混乱而不自知。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一个在人的内心进行的“从头再来”却是势在必行。

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各种肤浅的,错误的,甚至是矛盾的,邪恶的思想所包围。这些思想在人的头脑中进进出出,很多落地生根。人的内心,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接触这样的思想,内心也就越来越肤浅,混乱,不安,不稳。结果就是,即使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知识在眼前,也没有能力分辨。这样的事实就说明,如果不深入窥探自己的内心世界,梳理自己的各种思想和情绪,是无法达到内心平和自由的状态。而为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队自己的内心进行最严格的反思。这种反思,就是人一生之中,最应该进行的“从头再来”。

困难重重

可是,这个在人内心发生的“从头再来”,却是困难重重,所以,在很多人的一生之中,都不曾发生过。这里面,有一些常见的困难,令人们止步不前。而这些困难,也很是强大的,非恒心毅力不能战胜。

首先,反思的基础就是对自我现有认知的质疑和否定。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由于受到社会中错误观念的影响,就中国人而言,很少有人能树立正确的自信。没有正确的自信,对自己的否定就不能成为现实。很多人的自信,要么是基于以往的成功,要么是基于别人的认可,甚至是基于自己对自己的洗脑,就像很多励志图书说的那样,不断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很强,我能行。这样的自信,都很脆弱。外界条件的改变,会瞬间把自信变为自卑。因为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他信”。因为这种对自己的信心,不过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或即成事实的“成功”之上。如果别人的认可改变,或是“成功”被人质疑,那么,所谓对自己的信心也就随之改变甚至消失。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为了寻找回“自信”,要么去取悦他人,换回好的评价,要么固执己见,无视他人的质疑,强调自我的成功,哪怕是明知道自己的辩解可能是失实的。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维持自以为的“自信”。而此时,人们已经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真实的对自己的信心,也就不可能建立于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之上。由此,对否定自我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反思,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反思需要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现在社会的普及教育和一般工作中所涉及的知识,远不足以将人们的认知能力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有意义的反思,必须以深入的思考,严谨的逻辑和细密的思辨为基础。因此,工作之余的再学习就成为必然。而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涉及哲学甚至是宗教。便览哲学和宗教所涉及的问题领域,体会其分析事理的角度和技巧,可以让人们远离浮躁的思维,认真思考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命题。这些说得容易,在一个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社会,这些看似枯燥无趣,又对现实没有作用的东西,几乎无人愿意接触。所以,走出这一步,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很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再其次,人们在以往生活中所被灌注的错误观念甚多,思维习惯也已经根深蒂固,克服这些习气,则是另一个严峻的考验。思维的惯性是非常强大的。无论一个人学习到什么新的观念或见解,当面对一个特定的情境,无论平时习惯的思维是否正确,都会自然在头脑中重现。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去思考新的理念和见解。所以,即使是正确的思维和行动,都不能付诸实践。久而久之,反而会对新的思维产生怀疑。于是,自然而然就回到以前的老路中去,成长和反思,也就不了了之。

结语

反思是成长的开始,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数人走不上这条路,很多人半途而废。有些人即使走上个人成长的道路,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条孤独的路。因为害怕孤独,也就自然放弃了。所以,反思还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成长,这个循迹找回真实生活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内心真正的平和及自由。成长的第一步,反思,却看有几人能够成行。

为什么“吸引力法则”是骗局

前一阵回国,饭桌上和朋友聊到“吸引力法则”。起初不知道是什么,后来了解到,这和我在美国看到的名为《秘密》(“The Secret ”)的影片讲的是同一件事。通过一些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吸引力法则”是不存在的,是错误的学说。特此撰文一篇,以正视听。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吸引力法则”的主要观点。“吸引力法则”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是能量。不同的能量具有不同的频率。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就是频率相同的能量相互吸引。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更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事物。当人们“聚焦”(focusing )在好的事物时,相同频率,也就是你所想到的事物,就会在“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下,来到你的身边。于是,你就得到了你所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也被称为“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的秘密”。但要指出的是,所谓“聚焦”,不具备“排除性”。也就是说,如果你“聚焦”于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你自己的“不想要”的意识,不会对“聚焦”产生影响。这时,真正被“聚焦”的,仍是你不想要的事物。结果就是,你得到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所以,宣传“吸引力法则”的资料,都声称这是对人们思维的大发现,也是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有力武器。

从某种程度上讲,“吸引力法则”解释了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比如一个人特殊的运气,或是人们所谓的“贵人相助”。笔者也承认,一些成功的人,确实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看似很特别的运气。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吸引力法则”就一定是正确的。然而,想明白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也需要辅以一定的知识。

这里所谓的“知识”是关于人的“思想”的知识。这里所谓的“思想”,不是指类如“哲学思想”这种含义下的思想,而是更接近“想法”或“念头”意义上的所谓“思想”。以下行文,对此不再说明。这里,需要大体介绍如下的几个概念,思想,感受,冲动,和心灵。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都有感知的能力。其所感知者,形成“思想”,思想进而形成“感受”,感受再回归“心灵”。心灵的状态决定了人的每一时刻的判断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力量的是“思想”。思想一经形成,就会通过感受和心灵不断加强,最终通过人的行为而成为现实。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感受”由思想形成,其表现有多种多样,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拥有越来越细腻的感受。而和“感受”不同,“思想”在本质上,只可分为两种,那就是代表和平,积极,和谐,平等,快乐等的正性思想,和代表着仇恨,消极,暴力,特权,悲伤等的负性思想。正性思想带给人们上升的力量,而负性思想带给人们堕落的力量。然而,真相和很多所谓“励志”理论宣传的不一样,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内心平和及内心自由的,并非是所谓的纯粹的正性思想。正如《道德经》所表达的,万事万物因调和而存在。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正性思想,和一味强调负性思想的结果是一样的,结果都是心灵的失衡,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能使人达到内心的真正平和的,是正性思想和负性思想平衡存在的所谓“正中性”平衡。所谓正中性,就是正性思想与负性思想的对等平衡,所以是中性的;此中性平衡的思想,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却表现为正性。正如道家有言,“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正中性的思想,由正性思想和负性思想共同组成。

无论是正性的思想,还是负性的思想,它们的力量是相同。都会通过感受及心灵,最终以人的行为表达出来而成为现实。此外,无论是人的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有能力产生思想。无论是有意识的思想,还是潜意识产生的思想,其力量也是相同的。由此,那些所谓“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努力压制自己的负性思想,那么,这种负性思想会由意识层面进入潜意识层面。人们由此会误以为负性的思想消失了。其实,负性思想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继续形成感受进而影响心灵。因此,通过强行压制负性思想的努力,不会收到效果,反而,会使本来可以被意识所了解的负性思想,进入潜意识,从而,失去正视负性思想的机会。而这些负性思想,对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扰动,丝毫没有消失。对待负性思想的正确方法,是正视其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运用理性,逻辑,知识,产生相应的,可以中和这种负性思想的正性思想,从而达到正中性平衡。只有这样,负性思想的负面作用,才能逐渐消失。

这里,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冲动和负性感受的区别。负性的思想,会产生负性的感受。然而,这必须和冲动相区别。冲动是身体对人的内心或环境的直接反应。冲动具有反应性质,与思想和感受产生的过程没有关系。它和负性感受的主要区别是,冲动持续的时间短,不易发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负性感受,由于是由负性思想所产生,所以过程长,其持续时间也长。负性感受也更容易被敏感的人们所捕捉,进而可以被认知和中和。相比之下,冲动更难被发觉和克服。对冲动,人们应该力求控制,避免因此而在思维和行动上有所偏差。

正中性的思想,具有思想的力量,也就是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因为正中性的思想是积极的,平和的,和谐的,平等的,当正中性的思想被转化为行动时,其带来的结果也是积极的,平和的,和谐的,平等的。因此,会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周围的人,产生同样的影响,进而为一个人的成功,提供基础。

正如前面所说,持续的形成正中性思想的过程并不简单。它需要人们时刻掌控自己的思想,经常性的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学习,熟练掌握知识,熟练使用逻辑,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克服。这注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必定也是一个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只有持续的努力,才有更多的负性思想被中和,才有更多的正中性的思想产生,进而才有更多的正中性的感受,因此才有平和稳定的心灵。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对一些成功案例所给出的解释,是表面的,肤浅的。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在人如何思维和生活的事情上,给出了一个特别有“诱惑力”的解决方案。什么样的诱惑呢?就如罗永浩所说的,神奇派,N天搞定派和不不不派。把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生活问题,归结为一个过于简单的法则。进而让人们产生可以简单改变生活的错觉。这种所谓捷径及近乎投机取巧的学说,纯粹是在利用人们贪婪的本性宣传自己。在贪心,这种常见的负性思想的带动下,人们忘记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道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并不是人们的幻觉,而是实在的道理和自然的法则。人们的成功和收获,是思想力量的表现。而思想的力量,并不是所谓“聚焦”自己所要之物那么简单。如前所述,为了获得正中性的思想,人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思考,实践,学习,反思等等。人们的所有生活状态,都是自身思想的不断现实化的结果。把自己对生活的责任,减少到“聚焦”,不但是纯粹的诱惑,更是诱发人们逃避对自身生活的所应担负的责任。所以,笔者看不到“吸引力法则”的实际价值。只能说,这是无数商业出版行为中比较赤裸裸的一种。除了出版商可以获利以外,看不到任何人可以从此得到好处。反之,若是信以为真,用欲望代替个人努力,用所谓“法则”代替自己去争取成功,痛苦的生活只是刚刚开始。所谓转变生活观念,转变生活状态的事情,只有向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的可能,而绝无改善可言。

上述是所谓“吸引力法则”最显而易见的缺陷。从理论上深究,“吸引力法则”更是不堪一击。按照“吸引力法则”的说法,它揭示了自然的重大秘密。这样的所谓“秘密”必然应与人生之意义产生关联才算名副其实。然而,“吸引力法则”对此全无涉及。如若根据其内容自然推断,那我们只能看到,貌似自然就是为实现人们所要之物而存在。人们自身的存在,也以不断满足自身贪心为原则。可见,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完全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做支撑。反之,只有激发人们贪念的企图。所以说是肤浅的,表面性的,欺骗性的。因此,是智者应当远离且摒弃的。

(关于“思想”,“感受”,“意识”以及“心灵”的更系统的界定和描述,也许会在本博客的“他山之石”栏目中再做介绍。这主要取决于博主的时间和精力。)

浅观随笔 1

成长

大学毕业的时候,对没有考试的生活,有过一小段不适应。其要点在于已经完全忘记没有考试的日子是什么样子的,以至于对这新的生活,感到一丝挥之不去的不真实感。这个经历,其实只是一个过程的开始。这个过程,就是逐渐发现,自己所习惯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以前在某处,瞟过一本书的题目,大约是叫“鱼是最后发现水的”。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只是就这题目字面的意思,表达自己的同感罢了。我们天天在生活,却对其失去了应有的敏感。这种循迹而追回真实生活的过程,就叫做“成长”。

烦恼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所谓“成长的烦恼”。这烦恼,或甜蜜,或苦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甜俞淡,其苦俞炙。“少年不识愁滋味”先是变成“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后则为“苦海无边”。这就是成长的“滋味”吗?

很多人看来,这就是成长的“滋味”,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无可奈何”。若成长只停于此,除了无可奈何,也别无他法。然而,这不是生活的真相。寻觅生活真相的“成长”,不能止步于此。这里,不过是“成长”的检票口,入门处。

很多人视“无可奈何”为生活“真相”,并不奇怪。一个人,如若能对一事有所作为,便不轻易说这是“无奈何”。坦言“无奈何”之时,其真实含义是“无法作为”。为何面对生活的烦恼而无法作为?很简单,一心认为烦恼皆由环境来,自己无力改变环境,所以没法作为。这是人们熟悉的思维,却不是正确的思维。烦恼,实不从环境中来。

循迹

前面说,成长,就是循迹而追回真实生活的过程。为什么说“循迹”?因为真实的生活已经在我们身边留下种种痕迹,而生活着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无视或误解这些揭示真实生活的痕迹,所以才错解了生活的真意。因此,才说“循迹”。这也是找回真实生活的正确方法。

然而,“循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方法和过程,也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需要努力,需要付出的过程。如前所说,人们在错误的生活中的时日已久,突然间强烈的反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和接受的。这取决于人们到底感受到多少生活的痛苦,到底有多么强烈的意愿去改变。此外,了解生活的真相,还需要一定的智慧。这一点,也是困扰人们的重要因素。为此,也需要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才有可能。

“循迹”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不用任何已知的知识和偏见去观察生活的真相。在这种观察之下,用智慧进行思考,才能对生活的真相有所体会。佛家有“转意识为妙观察智”的说法。人的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之中,最为活跃的。可人们多用其计较,算计,妄想等等。很少有人使用“意识”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所谓“妙观察”,就是用无成见和偏见的“意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并从中看出生活的真相。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的智慧。

由此,这个系列称之为“浅观”。也就是笔者对生活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因为阅历尚浅,思维尚粗,不能称“妙观”,倒是“浅观”颇为合适。因为不是系统之作,故名“随笔”。期望与有同感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