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问题一时很难回答。其实答案并不总是最重要的。在人生的这一刻,想到这些问题,比得出个最终的答案重要多了。因为我们对人生的很多看法,会因为有如此的疑问,就发生了变化。所以,让我们暂时抛开“自我”的问题不谈,换一个话题。
断见
“断见”是我在2012年学到的一个词,用在2012年也挺合适的。“断见”是佛学所批驳的一种观点,典型的观点是指人们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2012的12月,是著名的所谓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惧,也是觉得毁灭后一切全无。所以说,“断见”用在2012年,也是十分合适的。
我不想在此讨论人死后是不是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断见”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公共教育的主流思想,拿出来分析分析,供大家参考。
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都认为,人是高度进化的哺乳动物。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如果可以健康成长,自然可以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事业有成的壮年,历练成熟的中年,闲适惬意的晚年。由此,可以感受到世间各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而且是偶然的产物,所以,我觉得在此基础上谈人性本善或本恶或不善不恶,都没有根据。就如同指着一块石头,问其是善是恶一般。
其实,更直接的观点是,人性中,本无善恶的源头。人们只是简单地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罢了。哪里来的善恶之分呢?善恶只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评判,不是人性之根本性质。如此说来,人们平时所憎之行为,例如说谎,又如欺辱,再如残忍,再如冷漠,等等,也不过是观念使然,而非实有之过。正因如此,是非之争,无非是每个人在程度,角度,乃至利益方面的讨价还价。也正因此,那些“只言片语”的“学问”,才各说各话,乃至相互,甚至自相矛盾。欠深思者,或盲从,或无可适从。
于是,世间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牟利”是这个“断见”世界最平常不过之事。人们不愿见到的,只是“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之辈。可界限划在哪里,则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尽争论。有人说,做得过分了,便自然引人反对。社会由此而“公平”。由此,作恶之人,只需为自己找到令人信服的“借口”,只要反对不强烈,便可任意行事。这“借口”千变万化,可以是法律,可以是文化,可以是道德,可以是大局,可以是各种主义,可以是宗教信仰,可以是大义凛然,可以是权宜之计。若要从中找出章法,如同水中捞月。无功而返之人,大多从众,盯住自己的利益,找到自己的“借口”,随波逐流罢了。
以上是向外看,向外找。既然无果,便尝试向内看。主流观点认为,人的性格形成,有基因主导的内因,也有环境主导的外因。这两点,也不是善的源头。基因源自自然,适者生存,自然无善恶之定数。而环境的外因,已如上所说,无有善恶,也就不足以成为内心世界善恶的根源。
简而言之,持“断见”的主流观点,无法说明人性何以有善何以有恶。人性善恶,是独立于人本身的一个公设。如此推广,很多道德层面的观念,如诚实,如互助,等等,也都是独立的观点,没有根源。也因此,各种该诚实还是可说谎,要互助还是需自保等争论,才永无休止。
这就是“断见”之特点。其要义在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诛灭”之后,全无一物。所以人人避之恐不及,心中便常恐惧,恐惧便生出更多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