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备忘录》之七

我们每个人,匆匆忙忙生活,紧紧张张工作。然而我们真的明白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工作呢?不着急回答。最近在读《万里任禅游》,里面提到的一小段故事,很是有意思。今天就来聊聊这个。

生活

《万里任禅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情节。作者带着儿子和两个朋友,去一个之前和作者一起工作的教授家里做客。茶余饭后,教授拿着一纸说明书找到作者,说这是他新买的烧烤架的说明书,他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组装上的。但教授本人还是觉得不放心,因为说明书太难理解了。教授想听听作为技术专栏作家的作者是怎么看的,说明书到底有没有问题。作者仔细看了说明书,发现说明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那教授的疑虑到底来自哪里呢?原著就此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只关注其中一个角度。作者说,说明书是厂家提供的,但厂家并没有为此大费脑筋。反之,很可能就是随便找个人把流水线上的流程记录下来而已。而买东西的人,认为这是厂家提供的,所以非常信任,甚至认为,这是唯一的组装方法。可实际上,组装方法可以各种各样。认为厂家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的人,不自觉地放弃了创造性,唯说明书是从,很少甚至根本不去思考,组装的原理。如果观察工厂里好的技工和差的技工,你就会发现,差的技工严格遵守规程,却错误百出。而好的技工,可能压根不遵守任何操作规程,却能保证每一个产品的质量。引述大约到此,读者可去阅读原著,找到作者心中,教授疑虑的原因。

上面引述的这个小故事和作者的思考,描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人们做事情,通常会处于四种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做事犯错误且没有章法。第二个阶段,按规矩做事,但仍错误百出。第三个阶段,按规矩做事,却很少出错。第四个阶段,不出错,也不再循规蹈矩。从第三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的主要变化,就是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开始了解所做之事的各种细节和每一步背后的真正原理。这时的人再去做事,就是根据道理,每做一步,就去体察是否到位。需要调整的话,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目的不是遵循规则,而是将所做之事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这样的境界,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达到的。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有人说“规矩都是人定的”,潜台词是,不用循规蹈矩。这样说的人,不是处于第一阶段,就是第四阶段。可我的经验是,做事能做到第四阶段的很少。

以上说的,都是只做一件事的情况。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要处理的事,都是由很多方面的事情组成的。每一个方面的事情,又有上述阶段之不同。所以,生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远不是用好与坏,或者,成功与失败,就可以概括的。

即便生活如此细腻多姿,我却还有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虽然我们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事情要做,也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从第一阶段渐渐做到第四阶段的。很多事情,都只持续一段时间,过后就不再需要了。生活和工作,就是在这来来往往的事情中前行的。可有一件事,是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做的。可很多人,一生都停留在第一阶段而不自知。这件事,就是生活本身。

我们听着父母师长的“教导”,心灵鸡汤和卡耐基的“建议”,和其它各种“说明书”去生活,即使有些“说明书”本身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很少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细节背后的道理,也就很少有人能和生活建立起联系和默契,就像好的技工和他的产品一样。很多人,不过是非专业的生活者。当人们知道不能再盲目地听从“说明书”时,便是“知止”。而由此,放下“说明书”和“说明书”中的所谓追求,才是“知止而后有定”。当内心不再为生活中的情绪所主导,方是“定而后能静”。静下来,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是“静而后能安”。从观察中,发现疑问,思考这些疑问,是“安而后能虑”。思考后,才会有收获,方是“虑而后能得”。

生活中的真“得”,是思而后所得,非求而后所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