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备忘录》之五

我想在《三体》作者最后的迷茫中,向前尝试着迈进一小步。对一个根本问题,提出我的质疑。

完美

在无神论的世界中,“自然”会是一个经常提及的词汇。从古至今,很多哲学体系都表达过一些关于“自然”的看法。这些看法中,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完美”。这个近似不言而喻的意思,渗透在诸多看上去很不相同的知识体系中。

写到这里时,我又去读了一遍《老子》。《老子》里面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部又被称为《道德经》的书,开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经典地关于“道”的描述。可老子他老人家又偏偏道出“道法自然”这四个字。老子一系列关于“无为”的论述,都基于物极必反,自然而然的思考。所以,在老子的体系下,没有高于自然的事物。可“自然”到底是什么?“道”。“道”就是对“自然”的最好的表现,就是那个“自自然然”的样子。那为什么“自自然然”就一定是不可道的“道”的样子?换句话说,什么决定了自然就是这个样子,不是那个样子?

我相信,很多读者并不明白我上面的意思。正好,换一直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都接受过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大家可能对数学和近代物理多少都有些了解。近代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性理论。虽然人们都抱怨或者是玩笑,说全世界只有三个半人明白他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本人却经常用“优美”和“简单”来形容他在物理研究时的追求。其实不光是爱因斯坦,但凡接触过理论性的物理和数学内容的人,都时常感受到数学和物理中透露的“优美”的性质,如守恒定律,如最小作用原理等等。科学家们相信,支配这个世界的规律,是以简单而优美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所以繁琐和奇怪的行为或理论,只是由于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罢了。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是完美的。只有它是完美的,其决定的规律才是唯一的。因为世界本源的完美只可能有一个,所以其决定的世界现象,才有唯一的运作方式,而我们称这个唯一的运作方式为“自然”,或者是“完美的必然”。如果这个世界的本源不是完美的,则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就不唯一,一切也就不再那么“自然而然”。

所以,自然和完美,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这里要问一个关键的问题,“完美”,哪怕是在世界本源的意义上讲,真的可能存在么?你对“完美”的存在真的不质疑么?你的确信来自哪里?

于是,人们会问,如果世界本源不“完美”,那么,是谁决定它是无数不“完美”中的哪一个?这是不是等于在论证“神”的存在?我的答案很肯定,没有“神”的存在。至于是谁,怎样决定世界本源是哪种不“完美”,我没法在这里回答。但这并不能否定世界本源是不“完美”的可能性。

我借用佛家的六个字来概括上述的关于世界本源的观点,那就是“无主宰,非自然”。当然,佛家对“非自然”的理解和我上面所表述的不同,所以只是借用这个说法罢了。

你觉得“完美”存在么?

《30岁的备忘录》之四

此前谈到“断见”,这一当世主流观念。此节仍以此为题,不过,聊一聊轻松一点的内容,《三体》。

《三体》是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一部力作。是中国科幻谜近年来最为津津乐道的作品。这是一部起于文革,止于宇宙末日的太空歌剧三部曲。笔者在此想聊的,是结尾部分。没有读过原著的读者,可能阅读时少些共鸣,但不影响了解本文主要观点。只是读者在此,强烈推荐阅读原文。

结尾

是的,这里想聊的,是《三体》的结尾。《三体》整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的一种看法。作者认为,宇宙存在着大量文明,很多文明,远超越地球的发展水平。同时,作者用“黑暗森林”来回答著名的费米悖论,也就是说,这么多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何不访问地球呢?他们究竟在哪里?作者的这个观点,不是本文重点,读者去读原著,自可找到答案。

我们只接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这一思路前进。小说中,高级的文明,是在使用宇宙常数去战争。高级的表现形式,就是著名的“维度打击”。这不过是一个代表,表明了作者内心,是强烈认同,整个宇宙,是按照自然规律,严格运作的。

在关于宇宙命运方面,作者是认同现代天文学的一些主流观点的。最主要的,就是宇宙起源于大爆炸,最后,又会坍缩成一点,重新开始。

《三体》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末日恐惧”。地球人一开始,就绞尽脑汁要解决来自三体的入侵。末日战役的失败,宣告三体殖民的开始。后来,三体坐标的广播,迫使三体文明离开了地球,却使地球,面临更大的危机。终于,维度打击降临地球,太阳系的末日就此到来。逃走的人,几经周折,进入了相对独立的小宇宙。而等待他们的,则是整个宇宙的末日。

以上虽是对小说内容做得最简要的介绍,却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宇宙观,基本是和主流观点一致,整体上是“断见”体系。如果我们把这部小说当作“断见”观点对宇宙的一种展望,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首先,作者对人类,对文明的态度是“断”的。人类或文明的实体被消灭后,一切荡然无存。而对于宇宙,作者的态度则是轮回的。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智慧生命隐蔽于黑暗森林之中。维度打击的结果,是宇宙维度的降低。最后,一切归于一点,宇宙得以重生。所以,对人类,一切是断灭的;对宇宙,却是重生后轮回。

其次,整部小说充满了对自然法则的敬畏。高级文明,在自然常数的层面上互相攻击。一切都不离最基本的自然规律。而对于整个宇宙来讲,最重要的一个性质——轮回重生,却并不由宇宙自己掌控。根据小说最后的情节,宇宙是否可以回归一点,取决于小宇宙中的人们,是否愿意把质量归还给大宇宙。所以,支配一切的宇宙,对于自己最后的归宿,竟然完全没有能力,反而需要智慧生命的意志,来完成自己的轮回。真不知,宇宙的根本,到底是物质,还是意志。

不知作者如此创作时,是否作如是思考。至少如上的情节,不得不令人暇思。在笔者看来,《三体》的作者,在作品的最后,表达出了和牛顿第一推动力一样的迷茫。

《30岁的备忘录》之三

“自我”问题一时很难回答。其实答案并不总是最重要的。在人生的这一刻,想到这些问题,比得出个最终的答案重要多了。因为我们对人生的很多看法,会因为有如此的疑问,就发生了变化。所以,让我们暂时抛开“自我”的问题不谈,换一个话题。

断见

“断见”是我在2012年学到的一个词,用在2012年也挺合适的。“断见”是佛学所批驳的一种观点,典型的观点是指人们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2012的12月,是著名的所谓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惧,也是觉得毁灭后一切全无。所以说,“断见”用在2012年,也是十分合适的。

我不想在此讨论人死后是不是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断见”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公共教育的主流思想,拿出来分析分析,供大家参考。

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都认为,人是高度进化的哺乳动物。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如果可以健康成长,自然可以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事业有成的壮年,历练成熟的中年,闲适惬意的晚年。由此,可以感受到世间各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而且是偶然的产物,所以,我觉得在此基础上谈人性本善或本恶或不善不恶,都没有根据。就如同指着一块石头,问其是善是恶一般。

其实,更直接的观点是,人性中,本无善恶的源头。人们只是简单地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罢了。哪里来的善恶之分呢?善恶只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评判,不是人性之根本性质。如此说来,人们平时所憎之行为,例如说谎,又如欺辱,再如残忍,再如冷漠,等等,也不过是观念使然,而非实有之过。正因如此,是非之争,无非是每个人在程度,角度,乃至利益方面的讨价还价。也正因此,那些“只言片语”的“学问”,才各说各话,乃至相互,甚至自相矛盾。欠深思者,或盲从,或无可适从。

于是,世间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牟利”是这个“断见”世界最平常不过之事。人们不愿见到的,只是“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之辈。可界限划在哪里,则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尽争论。有人说,做得过分了,便自然引人反对。社会由此而“公平”。由此,作恶之人,只需为自己找到令人信服的“借口”,只要反对不强烈,便可任意行事。这“借口”千变万化,可以是法律,可以是文化,可以是道德,可以是大局,可以是各种主义,可以是宗教信仰,可以是大义凛然,可以是权宜之计。若要从中找出章法,如同水中捞月。无功而返之人,大多从众,盯住自己的利益,找到自己的“借口”,随波逐流罢了。

以上是向外看,向外找。既然无果,便尝试向内看。主流观点认为,人的性格形成,有基因主导的内因,也有环境主导的外因。这两点,也不是善的源头。基因源自自然,适者生存,自然无善恶之定数。而环境的外因,已如上所说,无有善恶,也就不足以成为内心世界善恶的根源。

简而言之,持“断见”的主流观点,无法说明人性何以有善何以有恶。人性善恶,是独立于人本身的一个公设。如此推广,很多道德层面的观念,如诚实,如互助,等等,也都是独立的观点,没有根源。也因此,各种该诚实还是可说谎,要互助还是需自保等争论,才永无休止。

这就是“断见”之特点。其要义在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诛灭”之后,全无一物。所以人人避之恐不及,心中便常恐惧,恐惧便生出更多烦恼。

《30岁的备忘录》之二

在大城市中,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时刻看到行色匆匆的人们。你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到哪里去,心情如何,你只知道,他们不肯停下匆匆的脚步。而驱动这脚步的,多是那种对“己不如人”的恐惧。

其实,害怕“己不如人”并不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有价值,有意义。换句话说,谁都不希望此生“白活了”。然而,使我不能停下思考的,是什么叫“白活了”。有没有一个标准,还是现在各种人,各种说法都不错。我不知道。我未必能洞悉正确的答案,但我需要给自己一个答案。可是,这答案,并不显然。

自我

“自我价值”,暂且让我们这样说吧。其实,在想清楚什么是“自我价值”之前,应该先想明白,什么是“自我”。这听上去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可细究之下,并非如此。

在学校学习时,拿去排名的,是分数,不是“我”。在公司就职,拿去考评的,是业绩,不是“我”。待人接物,令他人说长道短的,是言行,不是“我”。吃饱了,挨饿了,舒展了,疲惫了,温暖了,受冻了,光明了,昏暗了,芳香了,恶臭了,洪亮了,悄声了,如此种种,是身体感觉,当然不是“我”。开心了,苦恼了,兴奋了,激动了,担忧了,思念了,悲伤了,惊吓了,如此种种,是“我”的心绪,也不是“我”。

或有人说,以上虽不是“我”,但都是“我”所做之事。果真如此么?读书到高年级,看着低年级的学生说,我们学这些的时候如何如何。工作后,看新来同事为工作纠结,会安慰人说,当初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生活中,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哪一样是自己特有之事?做过了,便给自己加上一个头衔,叫“过来人”。意思就是,自己走过了别人已走过的路,并告诉听者,你也无非要一样走过去。而我们所以为的“自己”,不过是多一具躯壳,做“他人”皆做之事。换句话说,多你不多,少你不少。自己何在?

多半此时,会有人提起笛卡尔的名句,“我思故我在”。多数读过书的人,见解也大约到此。此理其实并不究竟。正如禅宗禅师会问:“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我实不知如何回答。

也许有人觉得这辩解显得太“牵强”,一时无法接受。那就让我们换个思路说。尽量使大多数的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人都能理解。首先,我们通常理解,人的性格,是由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双胞胎,由于其俩人物理位置的微小差别,其经历也非完全相同。由此,性格差异,也会出现。更何况,现实生活中,双胞胎也不可能形影不离,由此,性格差异,通常可见。既然如此,假如我真有“自我”,而此“自我”,若生于他人之身,环境和经历,则与彼人全同。由此,性格等一切,也必然与彼人全同。此“自我”,在彼人看来,不是我之“我”,而是彼人之“我”。由此看,自我,无非环境经历之综合结果,实无一物,可名“自我”。

再有,就是我自己的另一个心理实验。假如,在我病危之际,用没有痛苦的方式,瞬间将我的大脑从“中间”切开。依据物理世界的连续性,你说,会不会在那个瞬间,有两个“我”同时存在?这两个我都是真实的么?哪一个才是原来的那个我?如果都是,那不就成了二等于一的悖论?如果不存在两个“我”,而是,瞬间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竟然可以瞬间消失?如果你说,“我”并非实体,没有“中间”。那“我”真的存在么?还只不过是一个幻觉?

追问之下,竟然令“自我”遁形,自然更不知“自我价值”为何物。《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否“自我”真的只是一个相?而离此相,便真可寻得答案?

我不知道。

《30岁的备忘录》之一

我曾是一个不怎么深思生活的人。然而,生活中的各种迷茫,开始迫使我向生活深处寻找答案。在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各种心灵鸡汤,各种卡耐基,各种立志,各种成功,突然显得特别的单薄。我称他们是“只言片语”的“学问”。不要说互相之间的抵触,就是同一种说法,都难寻统一的精神。于是我打算离开这混乱的此岸,去寻找明朗的彼岸。我不希望用“混乱”和“明朗”这样的词去诱导读者,所以要先说清,我不能回答为何“混乱”不可接受,为何“明朗”为我所求。哪怕至今,也无法独立地说明此事。暂将其视为一种内心莫名的冲动吧,至少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冲动,因此,我也不算是特立独行之辈。

恐惧

一切的开始,源自偶尔听到的《心经》中的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突然有一直感觉,无“恐怖”是一个佛家讲求的某种境界。既然要追求,便不是可以轻易达到的。而“恐怖”本身,也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感觉,至少对我是这样。

什么是“恐怖”,或者说“恐惧”?简而言之,就是“怕”。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发现我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各种“怕”,各种“恐惧”。小时候,“怕”学习不好会挨打,“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大学时,“怕”过感情上的挫折,也“怕”过毕业后没有好的出路。工作了,“怕”过自己不够优秀,“怕”过升职不够快。如此种种,生活中的许多“担忧”,其实背后就是一个“怕”,也就是一个“恐惧”。如果仔细分辨,很多的“恐惧”,源自同一种“怕”,就是自己不如他人。有人称之为“成就”感,其实“成就”不过是比身边的人更好一些而已。只是这一点点“成就”也不是随意可得到的,于是会“怕”得不到,于是会“担忧”,于是,生活中便有了很多不如意。

这些是显而易见的“恐惧”。如果你仔细找寻,“恐惧”真可是无所不在。比如,很多人都有和餐馆或其他地方的服务人员的摩擦。但不知道是否反问过自己,使自己激动起来的那个“不如意”究竟是什么?有人可能是因为赶时间,觉得服务员磨蹭。有人可能是觉得饭菜不可口。还有的,可能是觉得服务态度太差。也有人会说,怎么别人都怎样怎样,我们却怎样怎样。其实,这才是说了句“心里”话。太多的时候,我们愤怒的根源,不是客观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感觉到自己以不如别人的方式被对待。这种对“己不如人”的“恐惧”,演化成很多负面的情绪并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这种“己不如人”的恐惧,还是另一种内心感受的根源。这种内心感受就是,当自己的错误,被别人当面指出时,那种强烈的不安和恐慌。我们在生活中,肯定都见过我们称之为“死不认错”的人。其实,犯错的人在为自己据理力争的时候,并没有在思考自己的错误,他不过是在和那种“恐惧”作斗争罢了。当我们认为别人在逃避错误的时候,其实,他是在逃避“恐慌”,像逃避火灾一样,逃避这种由恐惧带来的“恐慌”。他其实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错误”本身。这就是“恐惧”,那种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恐惧”。当它在影响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时,却逃过了我们的意识,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我们每天的行色匆匆,也不过是在逃避恐惧罢了,哪里有时间坐下来,思考恐惧本身呢。

年轻人都在努力的生活。学习上力争上游,工作中追求出色。当学习成绩不如他人,当工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和他人一样升职加薪时,心中有强烈的不甘心。这种不甘心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正视它。起初,我也是如此。认为这种感觉是自然而然,只是这种强烈的不甘,觉得有些不知所出。这使我想起内心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实验。我经常假想,自己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枪林弹雨之际,被命令冲锋在前。每每想到此境,似乎不敢再去细思,只因不愿见到自己去做了炮灰。然而这种“不敢”吸引了我。这只是假想,何以如此抗拒。这抗拒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一直没有答案。时间长了,发现自己很喜欢去观察这种“不敢”。常试想冲锋陷阵的情景,着意去感受那种强烈的抗拒。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这种抗拒,也是生活中各种不甘心的真面目。统统都是对“己不如人”的恐惧。就是这种恐惧,使自己不能接受当炮灰的可能,使自己不能甘心工作中的不如意,使自已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更使自己遇到挫折,暴躁不安,疾言厉色。

这就是深埋内心的恐惧。那种对“己不如人”的强烈的恐惧。于是自我发问,“己不如人”何以使人恐慌至此?如《心经》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内心中的挂碍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