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观随笔 4 —— 诚实

好久没有写博客了,最近终于又找到了写些长文字的节奏了。这里的节奏是实指节奏。生活中很多需要发生的,却并不是必须发生的事,其发生与否,不依赖你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更多的依赖于每天的生活节奏。

回归正题,今天写一写关于诚实。这是一个不小的话题,估计这次也就是点到为止。前一阵忙着在微信朋友圈发短小的文字。这其实是一个设计好的尝试。这个设计有几个不同的目的,这里想说的,是其中和诚实相关的。

诚实是一个每个人从小就接触的概念。每个人在长大后,也都在诚实与不诚实之间徘徊。然而,人们通常提到诚实,都是讲对别人要诚实。几乎没有人思考过是否要对自己诚实。“对自己诚实”听上去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说法。我们难道不是知道自己的每一个想法么?人还会对自己不诚实么?会的。人虽然知道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但我们未必知道自己所有的想法。其实,如果一个人从不刻意去了解自己,那么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程度可能是相当可观的。但人们做了错误的事情,或者说了错误的话,人的首先的反应是如何掩盖或淡化这个错误。很少有人回去仔细追寻这个错误产生的原因。对于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始的想法,人们避之尤恐不及,更不用说了解错误想法或做法产生的前因后果。于是,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放弃对自己不完善的地方的关注。在这个方面,我们就不是坦诚的面对自己。也就是对自己的不诚实。这只是对自己不诚实的一种表现。人们有很多思维活动是被自己下意识地忽略的。这些被忽略的想法,把我们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所以,我在写一些小文字的时候,会去尝试捕捉那些被忽略的思维或情绪。如果你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观察的很细致,这些被忽略的想法或情绪,会被你的意识重新发现。这也就是我的不少小文字的来源。把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捕捉,放大,观察。再用文字将其记录,这就是写某些小文字的动机。除了锻炼自己捕捉自身想法的能力之外,还锻炼了自己诚实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当这种观察变为习惯时,自己也就变得不那么陌生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上面的话多少有一些道理,但也会觉得没有必要向别人展示一个这样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我在这里最想说的是,人其实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秘密。如果你仔细回顾自己的经历,你会发现,很多你不想说的话,最终都和别人说了。特别是告诉了你明确不想告知的人。这并不是一个人们所说的“嘴不严”的问题。人所产生的每一个念头,都有一个要表达自己的趋势。一个念头产生了,无论你自己是希望把它说出来,还是不把它说出来,它其实都有把自己变为现实的趋势。关于念头的问题,以后我们再细聊。这里只希望大家知道,嘴不严其实不是一个毛病,几乎是一个必然。一个人想要保守一个念头,或者说一个秘密,需要非常强大的信念才能做到。也就是说,你要维护一个强大的,不说出这个秘密的念头,才能抗衡秘密自己想要说出来的势头。所以,人们所能保守的秘密,不会太多。否则,很容易说出去。或者,很容易使自己变得不愉快。因为压制自己的念头,是一个和自然过程作对的事情。

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保密的问题,就是人用肢体表达的秘密,会远多于语言所表达的。所以,在一个擅长观察人们肢体语言的人面前,即使什么都不说,也已经暴露了很多。而防止肢体语言泄密,其难度远远大于防止说漏嘴。

综合起来,人们很多时候想要隐瞒自己的想法是可笑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有意识,有步骤地向别人展示自己,倒是一个更自然的选择。

在逐渐了解自己,展示自己的过程开始后,另一个过程也需要开始。那就是如何接受这样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只是看到,只是展示,而不能接受,那也谈不上诚实。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猜到,这是一个更难的过程。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错误地习惯了生活在虚假之中。很多人甚至痴迷于谎言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中。这样一来,面对现实就变成了一个陌生的体验,而如何面对现实,也就成为了一个课题。正因为我们长时间处于一个充满虚假的环境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真实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但很多人看到真实之后,却大惊失色。因为真实并不美好。其实真实还是美好的,只是我们已经不会去领略其美好,反而用虚幻的想法去想象所谓的真实。这样才有了反差,这样才有了惊讶。这是接受真实自己的一个方面,就是接受真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话题,仍然是点到为止。

接受真实自我的另一方面,就是克服自我意识带来的自负。应该说,人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好的,也可能是生存压力的产物。但我们今天社会所塑造的人们,拥有过渡的自我认可,这一点使得我们很难真的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在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强迫自己去接受真实的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对这个现实,到底有多么难以接受。我有时会在朋友圈上发一些五言或七言的打油诗。虽然我自己意识中清醒地认为,这些也就是打油诗的水平,但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我的逻辑思维那样容易接受这个现实。为了正视这个问题,我去在朋友圈里翻那些文学素养高于自己的朋友的朋友圈。果然,看到了比自己更高一筹的文字。这一点,在逻辑思维层面很容易接受,但是,你能感觉自己的心跳开始加快,对于别人强于自己的现实,开始拒绝。开始有这样的念头出现在头脑中:这个朋友看到我的朋友圈后,一定会笑话我的。手开始发抖,然后,迅速翻这个朋友的所有朋友圈,期望找到哪怕一丝证据,证明朋友不如自己。这时,已经浑身都很激动,像是马上要面临大考一样的紧张。大约10到20分钟后,心情才渐渐平复。这整个的心情起伏过程,都是在自己的逻辑意识的监督下完成的。这个过程告诉我,我的自我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对于一个意识上已经可以认识的问题,心理上却还存在强大的抵抗力。这个事件是在接受自我的过程中,很有意思也很说明问题的。

说了这么多,大约也看到了人要做到诚实,特别是自我诚实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必然是一个亲历亲为,亲证亲修的过程。这也是人的成长从无意识成长转变为有意识成长的一个过程。

浅观随笔 3 —— 番茄引发的话题

笔者按:最近工作节奏紧张,匆忙中写就关于恐惧的随笔一篇。读后不甚满意,故搁置未发。其间,适逢家中番茄成熟,引发一些有趣思考。遂换题目,重写一篇。恐惧一题,涉及颇深颇广,一作不成,情理之中。他日有得,再述不迟。

WP_20130831_003 (400x225)

家中的番茄成熟了。这本是平凡日常之事,却无意中,引发思考一串。甚合浅观随笔之意,尽记之。

番茄熟了,我突然意识到,番茄是红色的。这并不是故意的夸张,因为上次见到红透的番茄已不记得是何时之事。如今超市中,常年有番茄。颜色虽泛红,却有某种透明感。也许精于颜色表达的人,会使用诸如饱和度或色度一类的词语去说明。笔者不谙此道,语言粗拙,读者见谅。家中长成熟的番茄,红色浓重,分量感十足。

谈及味道,大约与品种有关。一种个头略大,做成饭菜,有明显的甜味。另一种略小,番茄特有的酸味充分却柔和。是久违的记忆中的,番茄的味道。

从颜色和味道这两点,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现代的人都觉得水果蔬菜味道不如从前。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这不是一个错觉。虽然会有人去夸张地强调这一点,但大多数人的味觉并没有欺骗自己。现在的水果蔬菜确实没有以前,或者说,小时候的味道好。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大家都会提到的化肥的使用,大棚技术的推广等等。这其中的原因,笔者作为非专业人士,不能探究其真伪多寡,只是想在此,谈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成熟的程度。

为了满足大规模消费的需求,水果蔬菜从地里收割之后,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才能到消费者手里。这里所谓不短,是与水果蔬菜自身成熟后,可以自然保鲜的时间相比较。因此,很多水果蔬菜都必须在不十分成熟的时候采摘,经过运输后,在到达市场的过程中,依靠自身或人工干预的方式,逐渐成熟。这种成熟方式,主要以是外观为标准。由于没有足够时间吸收,或转化,或储存营养,味道上通常折扣会多些。由此造成的味道缺失,正是自家种植水果蔬菜可以弥补的,所以,味道上的差别应主要由此而来。

第二,很多人认为自家种植的水果蔬菜,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多使用有机肥料,如市场上常见的鸡粪,算是有机绿色食品。其实不然,甚至相反。拿我家为例,虽然我们是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可一篱笆之隔的邻居,后院是草坪,每年夏天都要使用化肥或农药来维护草坪。由于距离甚近,不单味道浓重,即使是飘过一些,也几乎是必然。和市场上的水果蔬菜不同,自家所种的果实,没有检验的过程,无法断定是否有污染及程度如何。所以,有机绿色是肯定不是的,就是超标许多,也有可能。自己种,自己吃,自己负责,也就是了。自以为是特供有机食品,就是不明道理了。

说了这么多番茄自己的事情,下面要谈一谈如何烹饪。很简单,家喻户晓的,番茄炒鸡蛋。

在讨论番茄鸡蛋的各种问题前,插上一句。很多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可能都反应过,美国番茄汁水不如中国番茄。对此,我们也是实践及思考过的。这里面,除了上述成熟度的区别以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品种不同。西方人使用番茄做匹萨或是沙拉,并不希望番茄汁水充沛。做沙拉的番茄,如果汁水丰富,会影响面饼的口感。而中国人吃番茄,喜欢汁水多,便于炒菜调味。所以,需求不同,便导致了培育中的倾向性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说美国番茄不好吃。

回到番茄鸡蛋的话题上来。番茄鸡蛋是个中国人家家都去做的菜。可是,当你有和五湖四海不同地方的人一起做饭的经历,你才知道,就这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炒菜,竟然各地做法差异甚大。有的炒了鸡蛋直接炒番茄;有的炒了鸡蛋,盛出来,炒了番茄再加进去的;有的炒了番茄,再加鸡蛋的;有放糖的,有不放糖的;有放葱的,有不放葱的;有放酱油的,有不放酱油的;还有加水煮一会儿的。如此种种,不能尽述。从来没有想过,一道很多人学会的第一道炒菜,竟然有这么多的变化。

这变化之后,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番茄鸡蛋一定是一个很多人喜欢吃的菜,否则也不会流传如此之广,变化如此之众。那么,我们也就不得不感谢第一个想到把番茄和鸡蛋一起炒的人。其实,美食所追求的,不是食材的贵重,手艺的高超。美食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通过不同食材的组合,创造出不一样的味道和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许,第一个炒番茄鸡蛋的人,只是因为一个巧合,把这两样东西放到一起。但是,这个组合本身,就是食材搭配的典型的案例。高端的大厨,一定是熟悉食材的味道,特别是经过不同烹饪手法之后,不同食材的不同口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组合不同的食材,变化不同的手法,去开发美食,扩展人们对美味的理解。

对于我这样一个不谙此道的人,这无疑是一个启发。此前对于做饭这件事,只以为是按部就班,根据菜谱做。以为烹饪水平,无非是熟练技术之后自然提高。现在看来,凭此法提高厨艺,水平真真是有所局限。好的厨师,不拘泥于流程。烹饪过程,永远以最终想要形成的味道,口感等为目标。烹饪过程中的流程,只不过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众多方式之一。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食材成形的大小,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时间之长短,配料之选择,步骤之繁简,都因地制宜,以达到结果为唯一目的。所以,无一定法可循。有些地方,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做都不会错。而有些步骤,一丝偏差就前功尽弃,不可不慎。美食,就是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为什么烹饪会让我这个靠脑力混饭吃的人如此感慨呢?原因很简单,从前以为脑力劳动总是高于体力劳动的。我们不加思索地认为脑力劳动的复杂度远高于体力劳动。这种观点,只是针对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是对的。而上文啰唆的种种,都是围绕着烹饪这样一件每天都会发生的体力劳动展开的。然而,由此产生出了一个又一个话题,每一个都可以再深入,再展开。为什么呢?很简单,体力劳动面向的对象是现实中的种种具体事物。现实世界所提供的种种事物,都充满无限的可能。比如要吃口感鲜嫩的肉,购买时就需用心。如果肉需要腌制,又要留意,腌过的肉,会导致肉的口感变老,所以要保持鲜嫩,不能腌制太久。腌制时间如果长了,就要大火快炖。而火候和时间的变化,又会带来辅料处理上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变数,每次即使做同一样的饭菜,处理起来也都会不同。就是这种无限的变化,才保证了我们可以开发出无穷无尽的菜肴,也增加了烹饪的乐趣。

除了无限的可能以外,现实世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一切都有规律可寻。只要你能注意观察,掌握不同的规律,正确运用这些规律,事情就会向着你需要的方向发展。用心的观察体会,反复熟悉和练习,一件看似简单的体力劳动,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于此相反,我们很多以为很高端的脑力劳动,并不是和自然之物打交道,而是主要和人们自己大脑里想出来的,或合理,或不合理的东西打交道。虽然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看似很高级,但人思维所及之事物,毕竟还远不能和自然事物有相同的复杂度。而人们的思维,还有很多不合道理的地方,很多事情,随机性甚强,若在这个层次上寻求规律,则近似缘木求鱼。

想明白了这些,我倒更盼望着后院中的番茄能多收获一些,多生长一些时日。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收获,远不止是一道美食。

浅观随笔 2 —— 反思

一个人的真正成长,必然地要从反思开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并且有能力走上这条路的。

从头再来

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有一种情绪印象特别清晰。那种情绪叫做“从头再来”。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奇怪的想法。大多数人从小就是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中长大的。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等等,这些成长必经之路,对于很多人来讲,每一步都是全新的环境,每一次都是洗牌重来。所以,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幻想,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然后“从头再来”。这种情绪里面,有两种思考。一种是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建立和环境的关系。另一种则是,避免旧环境中所犯过的错误。其实,这第二种想法是很自然的。人们会觉得自己无力在旧环境当中改变,或是觉得在旧环境中的改变已经没有意义。可这种想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实质的变化。有些人在学校里生活得不开心,所以,希望在工作的环境中有所改善。有些人到了工作环境,会依然觉得不好,希望通过换工作来解决,但工作的变化,终是没有带来心里所想要的。还有些人,上学时与父母住在一起,父母的某些行为让其觉得生活没有自由,束缚太多。于是,期望大学或工作,特别是不断告诉自己,经济的独立是自由的基础。然而,即使是工作之后,那怕是和父母身处不同的城市,依然发现,自己在被父母“遥控”。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结婚,父母总是参与众多意见。本想着成家立业,就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没想到父母又会在生小孩的问题上发号施令。自由,在不断的期望和绝望的交替中,渐行渐远。

其实,这种“从头再来”的想法,无非是把生活的变化,寄希望于环境的改变,它可以有各种形式和程度上的变种,但其结果,却是不变的。就如同有些人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问题是钱不够多,社会地位不够高的结果。于是放弃了生活中的其他,一心挣钱,一心上进。很多人其实是不能如愿的。可就是如愿的人,也并没有如意。正如前一阵的报道中所说,张朝阳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这么有钱,这么成功,却又这样痛苦。从这一点上看,张朝阳是很坦诚的。很多人,无论其身价几何,不要说当着别人的面承认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无人之时面对自己,恐怕也未必能够正视自己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挫败感。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很多这种“从头再来”的想法,行为和无效的结果。这就是生活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一切寄希望于外在的幻想,终将破灭。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对反复出现在生活中的教训不加理睬,或选择性无视,或欺骗自己说自己对环境的期望没有那么高等等。因此,我们的身边,才不乏以身试法之人,终究源源不断地变成思考的反面教材。

真正的“从头再来”

一个人的生活,总是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一个是我们难以言表的内心世界。物质环境的优劣,我们是再了解不过了。可是内心世界的混乱和错误,似乎已经很少有人问津。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无非是混乱中加混乱,错误上更错误。当一个人收入变少时,其焦虑和不安是谁都看得出来的。而面对一个无序的内心世界,很少有人感觉不安。一切,只有到表现为无尽的烦恼与痛苦时,才有所察觉。而可悲的是,直到此时,很多人还依然把问题归结于环境或他人。由此,任由自己的内心极度混乱而不自知。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一个在人的内心进行的“从头再来”却是势在必行。

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各种肤浅的,错误的,甚至是矛盾的,邪恶的思想所包围。这些思想在人的头脑中进进出出,很多落地生根。人的内心,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接触这样的思想,内心也就越来越肤浅,混乱,不安,不稳。结果就是,即使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知识在眼前,也没有能力分辨。这样的事实就说明,如果不深入窥探自己的内心世界,梳理自己的各种思想和情绪,是无法达到内心平和自由的状态。而为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队自己的内心进行最严格的反思。这种反思,就是人一生之中,最应该进行的“从头再来”。

困难重重

可是,这个在人内心发生的“从头再来”,却是困难重重,所以,在很多人的一生之中,都不曾发生过。这里面,有一些常见的困难,令人们止步不前。而这些困难,也很是强大的,非恒心毅力不能战胜。

首先,反思的基础就是对自我现有认知的质疑和否定。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由于受到社会中错误观念的影响,就中国人而言,很少有人能树立正确的自信。没有正确的自信,对自己的否定就不能成为现实。很多人的自信,要么是基于以往的成功,要么是基于别人的认可,甚至是基于自己对自己的洗脑,就像很多励志图书说的那样,不断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很强,我能行。这样的自信,都很脆弱。外界条件的改变,会瞬间把自信变为自卑。因为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他信”。因为这种对自己的信心,不过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或即成事实的“成功”之上。如果别人的认可改变,或是“成功”被人质疑,那么,所谓对自己的信心也就随之改变甚至消失。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为了寻找回“自信”,要么去取悦他人,换回好的评价,要么固执己见,无视他人的质疑,强调自我的成功,哪怕是明知道自己的辩解可能是失实的。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维持自以为的“自信”。而此时,人们已经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真实的对自己的信心,也就不可能建立于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之上。由此,对否定自我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反思,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反思需要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现在社会的普及教育和一般工作中所涉及的知识,远不足以将人们的认知能力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有意义的反思,必须以深入的思考,严谨的逻辑和细密的思辨为基础。因此,工作之余的再学习就成为必然。而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涉及哲学甚至是宗教。便览哲学和宗教所涉及的问题领域,体会其分析事理的角度和技巧,可以让人们远离浮躁的思维,认真思考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命题。这些说得容易,在一个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社会,这些看似枯燥无趣,又对现实没有作用的东西,几乎无人愿意接触。所以,走出这一步,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很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再其次,人们在以往生活中所被灌注的错误观念甚多,思维习惯也已经根深蒂固,克服这些习气,则是另一个严峻的考验。思维的惯性是非常强大的。无论一个人学习到什么新的观念或见解,当面对一个特定的情境,无论平时习惯的思维是否正确,都会自然在头脑中重现。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去思考新的理念和见解。所以,即使是正确的思维和行动,都不能付诸实践。久而久之,反而会对新的思维产生怀疑。于是,自然而然就回到以前的老路中去,成长和反思,也就不了了之。

结语

反思是成长的开始,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数人走不上这条路,很多人半途而废。有些人即使走上个人成长的道路,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条孤独的路。因为害怕孤独,也就自然放弃了。所以,反思还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成长,这个循迹找回真实生活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内心真正的平和及自由。成长的第一步,反思,却看有几人能够成行。

浅观随笔 1

成长

大学毕业的时候,对没有考试的生活,有过一小段不适应。其要点在于已经完全忘记没有考试的日子是什么样子的,以至于对这新的生活,感到一丝挥之不去的不真实感。这个经历,其实只是一个过程的开始。这个过程,就是逐渐发现,自己所习惯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以前在某处,瞟过一本书的题目,大约是叫“鱼是最后发现水的”。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只是就这题目字面的意思,表达自己的同感罢了。我们天天在生活,却对其失去了应有的敏感。这种循迹而追回真实生活的过程,就叫做“成长”。

烦恼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所谓“成长的烦恼”。这烦恼,或甜蜜,或苦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甜俞淡,其苦俞炙。“少年不识愁滋味”先是变成“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后则为“苦海无边”。这就是成长的“滋味”吗?

很多人看来,这就是成长的“滋味”,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无可奈何”。若成长只停于此,除了无可奈何,也别无他法。然而,这不是生活的真相。寻觅生活真相的“成长”,不能止步于此。这里,不过是“成长”的检票口,入门处。

很多人视“无可奈何”为生活“真相”,并不奇怪。一个人,如若能对一事有所作为,便不轻易说这是“无奈何”。坦言“无奈何”之时,其真实含义是“无法作为”。为何面对生活的烦恼而无法作为?很简单,一心认为烦恼皆由环境来,自己无力改变环境,所以没法作为。这是人们熟悉的思维,却不是正确的思维。烦恼,实不从环境中来。

循迹

前面说,成长,就是循迹而追回真实生活的过程。为什么说“循迹”?因为真实的生活已经在我们身边留下种种痕迹,而生活着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无视或误解这些揭示真实生活的痕迹,所以才错解了生活的真意。因此,才说“循迹”。这也是找回真实生活的正确方法。

然而,“循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方法和过程,也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需要努力,需要付出的过程。如前所说,人们在错误的生活中的时日已久,突然间强烈的反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和接受的。这取决于人们到底感受到多少生活的痛苦,到底有多么强烈的意愿去改变。此外,了解生活的真相,还需要一定的智慧。这一点,也是困扰人们的重要因素。为此,也需要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才有可能。

“循迹”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不用任何已知的知识和偏见去观察生活的真相。在这种观察之下,用智慧进行思考,才能对生活的真相有所体会。佛家有“转意识为妙观察智”的说法。人的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之中,最为活跃的。可人们多用其计较,算计,妄想等等。很少有人使用“意识”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所谓“妙观察”,就是用无成见和偏见的“意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并从中看出生活的真相。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的智慧。

由此,这个系列称之为“浅观”。也就是笔者对生活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因为阅历尚浅,思维尚粗,不能称“妙观”,倒是“浅观”颇为合适。因为不是系统之作,故名“随笔”。期望与有同感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