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观随笔 4 —— 诚实

好久没有写博客了,最近终于又找到了写些长文字的节奏了。这里的节奏是实指节奏。生活中很多需要发生的,却并不是必须发生的事,其发生与否,不依赖你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更多的依赖于每天的生活节奏。

回归正题,今天写一写关于诚实。这是一个不小的话题,估计这次也就是点到为止。前一阵忙着在微信朋友圈发短小的文字。这其实是一个设计好的尝试。这个设计有几个不同的目的,这里想说的,是其中和诚实相关的。

诚实是一个每个人从小就接触的概念。每个人在长大后,也都在诚实与不诚实之间徘徊。然而,人们通常提到诚实,都是讲对别人要诚实。几乎没有人思考过是否要对自己诚实。“对自己诚实”听上去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说法。我们难道不是知道自己的每一个想法么?人还会对自己不诚实么?会的。人虽然知道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但我们未必知道自己所有的想法。其实,如果一个人从不刻意去了解自己,那么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程度可能是相当可观的。但人们做了错误的事情,或者说了错误的话,人的首先的反应是如何掩盖或淡化这个错误。很少有人回去仔细追寻这个错误产生的原因。对于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始的想法,人们避之尤恐不及,更不用说了解错误想法或做法产生的前因后果。于是,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放弃对自己不完善的地方的关注。在这个方面,我们就不是坦诚的面对自己。也就是对自己的不诚实。这只是对自己不诚实的一种表现。人们有很多思维活动是被自己下意识地忽略的。这些被忽略的想法,把我们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所以,我在写一些小文字的时候,会去尝试捕捉那些被忽略的思维或情绪。如果你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观察的很细致,这些被忽略的想法或情绪,会被你的意识重新发现。这也就是我的不少小文字的来源。把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捕捉,放大,观察。再用文字将其记录,这就是写某些小文字的动机。除了锻炼自己捕捉自身想法的能力之外,还锻炼了自己诚实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当这种观察变为习惯时,自己也就变得不那么陌生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上面的话多少有一些道理,但也会觉得没有必要向别人展示一个这样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我在这里最想说的是,人其实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秘密。如果你仔细回顾自己的经历,你会发现,很多你不想说的话,最终都和别人说了。特别是告诉了你明确不想告知的人。这并不是一个人们所说的“嘴不严”的问题。人所产生的每一个念头,都有一个要表达自己的趋势。一个念头产生了,无论你自己是希望把它说出来,还是不把它说出来,它其实都有把自己变为现实的趋势。关于念头的问题,以后我们再细聊。这里只希望大家知道,嘴不严其实不是一个毛病,几乎是一个必然。一个人想要保守一个念头,或者说一个秘密,需要非常强大的信念才能做到。也就是说,你要维护一个强大的,不说出这个秘密的念头,才能抗衡秘密自己想要说出来的势头。所以,人们所能保守的秘密,不会太多。否则,很容易说出去。或者,很容易使自己变得不愉快。因为压制自己的念头,是一个和自然过程作对的事情。

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保密的问题,就是人用肢体表达的秘密,会远多于语言所表达的。所以,在一个擅长观察人们肢体语言的人面前,即使什么都不说,也已经暴露了很多。而防止肢体语言泄密,其难度远远大于防止说漏嘴。

综合起来,人们很多时候想要隐瞒自己的想法是可笑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有意识,有步骤地向别人展示自己,倒是一个更自然的选择。

在逐渐了解自己,展示自己的过程开始后,另一个过程也需要开始。那就是如何接受这样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只是看到,只是展示,而不能接受,那也谈不上诚实。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猜到,这是一个更难的过程。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错误地习惯了生活在虚假之中。很多人甚至痴迷于谎言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中。这样一来,面对现实就变成了一个陌生的体验,而如何面对现实,也就成为了一个课题。正因为我们长时间处于一个充满虚假的环境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真实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但很多人看到真实之后,却大惊失色。因为真实并不美好。其实真实还是美好的,只是我们已经不会去领略其美好,反而用虚幻的想法去想象所谓的真实。这样才有了反差,这样才有了惊讶。这是接受真实自己的一个方面,就是接受真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话题,仍然是点到为止。

接受真实自我的另一方面,就是克服自我意识带来的自负。应该说,人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好的,也可能是生存压力的产物。但我们今天社会所塑造的人们,拥有过渡的自我认可,这一点使得我们很难真的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在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强迫自己去接受真实的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对这个现实,到底有多么难以接受。我有时会在朋友圈上发一些五言或七言的打油诗。虽然我自己意识中清醒地认为,这些也就是打油诗的水平,但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我的逻辑思维那样容易接受这个现实。为了正视这个问题,我去在朋友圈里翻那些文学素养高于自己的朋友的朋友圈。果然,看到了比自己更高一筹的文字。这一点,在逻辑思维层面很容易接受,但是,你能感觉自己的心跳开始加快,对于别人强于自己的现实,开始拒绝。开始有这样的念头出现在头脑中:这个朋友看到我的朋友圈后,一定会笑话我的。手开始发抖,然后,迅速翻这个朋友的所有朋友圈,期望找到哪怕一丝证据,证明朋友不如自己。这时,已经浑身都很激动,像是马上要面临大考一样的紧张。大约10到20分钟后,心情才渐渐平复。这整个的心情起伏过程,都是在自己的逻辑意识的监督下完成的。这个过程告诉我,我的自我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对于一个意识上已经可以认识的问题,心理上却还存在强大的抵抗力。这个事件是在接受自我的过程中,很有意思也很说明问题的。

说了这么多,大约也看到了人要做到诚实,特别是自我诚实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必然是一个亲历亲为,亲证亲修的过程。这也是人的成长从无意识成长转变为有意识成长的一个过程。

浅观随笔 3 —— 番茄引发的话题

笔者按:最近工作节奏紧张,匆忙中写就关于恐惧的随笔一篇。读后不甚满意,故搁置未发。其间,适逢家中番茄成熟,引发一些有趣思考。遂换题目,重写一篇。恐惧一题,涉及颇深颇广,一作不成,情理之中。他日有得,再述不迟。

WP_20130831_003 (400x225)

家中的番茄成熟了。这本是平凡日常之事,却无意中,引发思考一串。甚合浅观随笔之意,尽记之。

番茄熟了,我突然意识到,番茄是红色的。这并不是故意的夸张,因为上次见到红透的番茄已不记得是何时之事。如今超市中,常年有番茄。颜色虽泛红,却有某种透明感。也许精于颜色表达的人,会使用诸如饱和度或色度一类的词语去说明。笔者不谙此道,语言粗拙,读者见谅。家中长成熟的番茄,红色浓重,分量感十足。

谈及味道,大约与品种有关。一种个头略大,做成饭菜,有明显的甜味。另一种略小,番茄特有的酸味充分却柔和。是久违的记忆中的,番茄的味道。

从颜色和味道这两点,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现代的人都觉得水果蔬菜味道不如从前。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这不是一个错觉。虽然会有人去夸张地强调这一点,但大多数人的味觉并没有欺骗自己。现在的水果蔬菜确实没有以前,或者说,小时候的味道好。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大家都会提到的化肥的使用,大棚技术的推广等等。这其中的原因,笔者作为非专业人士,不能探究其真伪多寡,只是想在此,谈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成熟的程度。

为了满足大规模消费的需求,水果蔬菜从地里收割之后,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才能到消费者手里。这里所谓不短,是与水果蔬菜自身成熟后,可以自然保鲜的时间相比较。因此,很多水果蔬菜都必须在不十分成熟的时候采摘,经过运输后,在到达市场的过程中,依靠自身或人工干预的方式,逐渐成熟。这种成熟方式,主要以是外观为标准。由于没有足够时间吸收,或转化,或储存营养,味道上通常折扣会多些。由此造成的味道缺失,正是自家种植水果蔬菜可以弥补的,所以,味道上的差别应主要由此而来。

第二,很多人认为自家种植的水果蔬菜,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多使用有机肥料,如市场上常见的鸡粪,算是有机绿色食品。其实不然,甚至相反。拿我家为例,虽然我们是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可一篱笆之隔的邻居,后院是草坪,每年夏天都要使用化肥或农药来维护草坪。由于距离甚近,不单味道浓重,即使是飘过一些,也几乎是必然。和市场上的水果蔬菜不同,自家所种的果实,没有检验的过程,无法断定是否有污染及程度如何。所以,有机绿色是肯定不是的,就是超标许多,也有可能。自己种,自己吃,自己负责,也就是了。自以为是特供有机食品,就是不明道理了。

说了这么多番茄自己的事情,下面要谈一谈如何烹饪。很简单,家喻户晓的,番茄炒鸡蛋。

在讨论番茄鸡蛋的各种问题前,插上一句。很多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可能都反应过,美国番茄汁水不如中国番茄。对此,我们也是实践及思考过的。这里面,除了上述成熟度的区别以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品种不同。西方人使用番茄做匹萨或是沙拉,并不希望番茄汁水充沛。做沙拉的番茄,如果汁水丰富,会影响面饼的口感。而中国人吃番茄,喜欢汁水多,便于炒菜调味。所以,需求不同,便导致了培育中的倾向性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说美国番茄不好吃。

回到番茄鸡蛋的话题上来。番茄鸡蛋是个中国人家家都去做的菜。可是,当你有和五湖四海不同地方的人一起做饭的经历,你才知道,就这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炒菜,竟然各地做法差异甚大。有的炒了鸡蛋直接炒番茄;有的炒了鸡蛋,盛出来,炒了番茄再加进去的;有的炒了番茄,再加鸡蛋的;有放糖的,有不放糖的;有放葱的,有不放葱的;有放酱油的,有不放酱油的;还有加水煮一会儿的。如此种种,不能尽述。从来没有想过,一道很多人学会的第一道炒菜,竟然有这么多的变化。

这变化之后,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番茄鸡蛋一定是一个很多人喜欢吃的菜,否则也不会流传如此之广,变化如此之众。那么,我们也就不得不感谢第一个想到把番茄和鸡蛋一起炒的人。其实,美食所追求的,不是食材的贵重,手艺的高超。美食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通过不同食材的组合,创造出不一样的味道和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许,第一个炒番茄鸡蛋的人,只是因为一个巧合,把这两样东西放到一起。但是,这个组合本身,就是食材搭配的典型的案例。高端的大厨,一定是熟悉食材的味道,特别是经过不同烹饪手法之后,不同食材的不同口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组合不同的食材,变化不同的手法,去开发美食,扩展人们对美味的理解。

对于我这样一个不谙此道的人,这无疑是一个启发。此前对于做饭这件事,只以为是按部就班,根据菜谱做。以为烹饪水平,无非是熟练技术之后自然提高。现在看来,凭此法提高厨艺,水平真真是有所局限。好的厨师,不拘泥于流程。烹饪过程,永远以最终想要形成的味道,口感等为目标。烹饪过程中的流程,只不过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众多方式之一。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食材成形的大小,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时间之长短,配料之选择,步骤之繁简,都因地制宜,以达到结果为唯一目的。所以,无一定法可循。有些地方,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做都不会错。而有些步骤,一丝偏差就前功尽弃,不可不慎。美食,就是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为什么烹饪会让我这个靠脑力混饭吃的人如此感慨呢?原因很简单,从前以为脑力劳动总是高于体力劳动的。我们不加思索地认为脑力劳动的复杂度远高于体力劳动。这种观点,只是针对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是对的。而上文啰唆的种种,都是围绕着烹饪这样一件每天都会发生的体力劳动展开的。然而,由此产生出了一个又一个话题,每一个都可以再深入,再展开。为什么呢?很简单,体力劳动面向的对象是现实中的种种具体事物。现实世界所提供的种种事物,都充满无限的可能。比如要吃口感鲜嫩的肉,购买时就需用心。如果肉需要腌制,又要留意,腌过的肉,会导致肉的口感变老,所以要保持鲜嫩,不能腌制太久。腌制时间如果长了,就要大火快炖。而火候和时间的变化,又会带来辅料处理上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变数,每次即使做同一样的饭菜,处理起来也都会不同。就是这种无限的变化,才保证了我们可以开发出无穷无尽的菜肴,也增加了烹饪的乐趣。

除了无限的可能以外,现实世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一切都有规律可寻。只要你能注意观察,掌握不同的规律,正确运用这些规律,事情就会向着你需要的方向发展。用心的观察体会,反复熟悉和练习,一件看似简单的体力劳动,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于此相反,我们很多以为很高端的脑力劳动,并不是和自然之物打交道,而是主要和人们自己大脑里想出来的,或合理,或不合理的东西打交道。虽然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看似很高级,但人思维所及之事物,毕竟还远不能和自然事物有相同的复杂度。而人们的思维,还有很多不合道理的地方,很多事情,随机性甚强,若在这个层次上寻求规律,则近似缘木求鱼。

想明白了这些,我倒更盼望着后院中的番茄能多收获一些,多生长一些时日。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收获,远不止是一道美食。

Japan是漆器的意思么?

前两天看《晓说》,高晓松说日本的英文“Japan”是漆器的意思。我觉得很可疑,就简单的查了一下。

维基百科里关于日本“Japan”一词的来源说的很清楚:英文“Japan”一词源于中文里对“日本”一词的发音。历史上,被马可波罗记录的,吴方言中的日本,发音为“Cipangu”。现代上海话中,“日本”一词的发音为“Zeppen”。古马来语中的日本为“Jepang”,也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或宁波,的方言中借过来的。这个马来词在公元16世纪时,被马六甲的葡萄牙商人第一次带回了欧洲。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最早记录,是1565年的一封信,里面拼写做“Giapan”。

接下来,去维基百科上查了“Japanning”一词。“Japanning”的本意是一种制作漆器的工艺。其主要目的是模仿亚洲的漆器工艺。这种工艺在17世纪传到欧洲。词源网站etymonline上对这个含义的说明是:文化的接触产生了Japanning,意为 “coat with lacquer or varnish”。这个词的产生时间为17世纪80年代。

综合来看,日本“Japan”一词作为国名先流传到欧洲,一个世纪后,欧洲人才把模仿亚洲漆器的工艺命名为“Japanning”。所以,所谓“Japan”是漆器的说法,是因果倒置的讹传。

孙悟空的72变的“变”英语应该怎么说

前几天看一个综艺节目,里面有翻译给美国人介绍孙悟空,提到孙悟空会变化。这时我听到的翻译是“change”,马上知道肯定不对。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72变的“变”到底应该翻译成什么。

先来说说“change”这个词。这肯定是一个广大英语学习者都会接触的一个动词,大意为“变化”。然而,如果不细究这个“变化”的具体含义,很多时候会词不达意,就像上面的这个例子。其实,“change”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词。任何一个人和事物,随着时间变得与之前不一样,都可以称之为“change”。所以,当我们感叹世事无常时,会说“人都会变的”。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就很简单:“everyone changes”。所以,当我们说“Sun Wukong can change”的时候,母语为英语的人们是不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会变的。 他们会知道,孙悟空一定有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变化”,否则你也不会说一句“Sun Wukong can change”。可是,由于“change”的外延过于广泛,人们是无法猜出来你所说的变化具体指什么。

我们如果换一个词,就可以很明确的表明72变是怎样的一种变化。这个词就是“变身”。如果你去查字典,专指身体外形变化的词,主要有三个:transform,transfigure和metamorphose。这三个里面,最熟悉的就是“transform”,因为动画片“变形金刚”的原文就是“transformer”。关于“trans”这个词根,其实可以专门写一些文字。这里主要表明,此词根表达的是“由此及彼”的这样的变化。而“form”的意思就是外在的形式。《心经》中,“色不异空”的“色”就有翻译成“form”的。所以,“transform”指外在形式由此及彼的变化,很适合72变的这个“变”的含义。

既然已经表明了立场,就要说说为什么另外两个词,不适合用来表达这个“变身”的意思。如果细心,一定有人会说,“transfigure”其实更合适。这个想法可以在《哈利波特》电影中找到佐证。《哈利波特》里公平又严厉的女教授米勒娃·麦格(Minerva McGonagall),就是一个精通transfigure的女巫。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transfigure是一种令物体外形发生变化的魔法。特别是可以使非生物的物体变成生物,或者使人变成动物并不丧失魔法。听上去孙悟空也是个中高手。如果限定在《哈利波特》的情节下,这个翻译自然很契合。然而,我们不想把《西游记》与《哈利波特》混为一个魔幻体系。所以,这个transfigure的含义就要在《哈利波特》之外去寻找。

如果离开《哈利波特》,我们就会发现,transfigure这个词语,通常用于一个很确定的上下文中,那就是圣经新约里面提到的“耶稣显圣容”。这里的transfigure,不光是指耶稣身体发出光芒,还历史性地赋予了transfigure明确的宗教内容和含义。所以,用transfigure去表达孙悟空的变化,就不是十分合适的了。

最后说一下metamorphose。据说,这个词也曾被用于表达“耶稣显圣容”的意思。后来逐渐演化的过程中,这个含义越来越少被提及(但没有消失)。更多的被用来指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显然,孙大圣不是昆虫纲的。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一个词含义的变化,除了词根所表达的含义以外,很多时候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发展过程紧密相关。所以,学习语言,也可以促进对其他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