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备忘录》之三

“自我”问题一时很难回答。其实答案并不总是最重要的。在人生的这一刻,想到这些问题,比得出个最终的答案重要多了。因为我们对人生的很多看法,会因为有如此的疑问,就发生了变化。所以,让我们暂时抛开“自我”的问题不谈,换一个话题。

断见

“断见”是我在2012年学到的一个词,用在2012年也挺合适的。“断见”是佛学所批驳的一种观点,典型的观点是指人们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2012的12月,是著名的所谓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惧,也是觉得毁灭后一切全无。所以说,“断见”用在2012年,也是十分合适的。

我不想在此讨论人死后是不是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断见”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公共教育的主流思想,拿出来分析分析,供大家参考。

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都认为,人是高度进化的哺乳动物。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如果可以健康成长,自然可以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事业有成的壮年,历练成熟的中年,闲适惬意的晚年。由此,可以感受到世间各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而且是偶然的产物,所以,我觉得在此基础上谈人性本善或本恶或不善不恶,都没有根据。就如同指着一块石头,问其是善是恶一般。

其实,更直接的观点是,人性中,本无善恶的源头。人们只是简单地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罢了。哪里来的善恶之分呢?善恶只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评判,不是人性之根本性质。如此说来,人们平时所憎之行为,例如说谎,又如欺辱,再如残忍,再如冷漠,等等,也不过是观念使然,而非实有之过。正因如此,是非之争,无非是每个人在程度,角度,乃至利益方面的讨价还价。也正因此,那些“只言片语”的“学问”,才各说各话,乃至相互,甚至自相矛盾。欠深思者,或盲从,或无可适从。

于是,世间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牟利”是这个“断见”世界最平常不过之事。人们不愿见到的,只是“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之辈。可界限划在哪里,则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尽争论。有人说,做得过分了,便自然引人反对。社会由此而“公平”。由此,作恶之人,只需为自己找到令人信服的“借口”,只要反对不强烈,便可任意行事。这“借口”千变万化,可以是法律,可以是文化,可以是道德,可以是大局,可以是各种主义,可以是宗教信仰,可以是大义凛然,可以是权宜之计。若要从中找出章法,如同水中捞月。无功而返之人,大多从众,盯住自己的利益,找到自己的“借口”,随波逐流罢了。

以上是向外看,向外找。既然无果,便尝试向内看。主流观点认为,人的性格形成,有基因主导的内因,也有环境主导的外因。这两点,也不是善的源头。基因源自自然,适者生存,自然无善恶之定数。而环境的外因,已如上所说,无有善恶,也就不足以成为内心世界善恶的根源。

简而言之,持“断见”的主流观点,无法说明人性何以有善何以有恶。人性善恶,是独立于人本身的一个公设。如此推广,很多道德层面的观念,如诚实,如互助,等等,也都是独立的观点,没有根源。也因此,各种该诚实还是可说谎,要互助还是需自保等争论,才永无休止。

这就是“断见”之特点。其要义在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诛灭”之后,全无一物。所以人人避之恐不及,心中便常恐惧,恐惧便生出更多烦恼。

《30岁的备忘录》之二

在大城市中,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时刻看到行色匆匆的人们。你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到哪里去,心情如何,你只知道,他们不肯停下匆匆的脚步。而驱动这脚步的,多是那种对“己不如人”的恐惧。

其实,害怕“己不如人”并不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有价值,有意义。换句话说,谁都不希望此生“白活了”。然而,使我不能停下思考的,是什么叫“白活了”。有没有一个标准,还是现在各种人,各种说法都不错。我不知道。我未必能洞悉正确的答案,但我需要给自己一个答案。可是,这答案,并不显然。

自我

“自我价值”,暂且让我们这样说吧。其实,在想清楚什么是“自我价值”之前,应该先想明白,什么是“自我”。这听上去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可细究之下,并非如此。

在学校学习时,拿去排名的,是分数,不是“我”。在公司就职,拿去考评的,是业绩,不是“我”。待人接物,令他人说长道短的,是言行,不是“我”。吃饱了,挨饿了,舒展了,疲惫了,温暖了,受冻了,光明了,昏暗了,芳香了,恶臭了,洪亮了,悄声了,如此种种,是身体感觉,当然不是“我”。开心了,苦恼了,兴奋了,激动了,担忧了,思念了,悲伤了,惊吓了,如此种种,是“我”的心绪,也不是“我”。

或有人说,以上虽不是“我”,但都是“我”所做之事。果真如此么?读书到高年级,看着低年级的学生说,我们学这些的时候如何如何。工作后,看新来同事为工作纠结,会安慰人说,当初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生活中,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哪一样是自己特有之事?做过了,便给自己加上一个头衔,叫“过来人”。意思就是,自己走过了别人已走过的路,并告诉听者,你也无非要一样走过去。而我们所以为的“自己”,不过是多一具躯壳,做“他人”皆做之事。换句话说,多你不多,少你不少。自己何在?

多半此时,会有人提起笛卡尔的名句,“我思故我在”。多数读过书的人,见解也大约到此。此理其实并不究竟。正如禅宗禅师会问:“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我实不知如何回答。

也许有人觉得这辩解显得太“牵强”,一时无法接受。那就让我们换个思路说。尽量使大多数的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人都能理解。首先,我们通常理解,人的性格,是由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双胞胎,由于其俩人物理位置的微小差别,其经历也非完全相同。由此,性格差异,也会出现。更何况,现实生活中,双胞胎也不可能形影不离,由此,性格差异,通常可见。既然如此,假如我真有“自我”,而此“自我”,若生于他人之身,环境和经历,则与彼人全同。由此,性格等一切,也必然与彼人全同。此“自我”,在彼人看来,不是我之“我”,而是彼人之“我”。由此看,自我,无非环境经历之综合结果,实无一物,可名“自我”。

再有,就是我自己的另一个心理实验。假如,在我病危之际,用没有痛苦的方式,瞬间将我的大脑从“中间”切开。依据物理世界的连续性,你说,会不会在那个瞬间,有两个“我”同时存在?这两个我都是真实的么?哪一个才是原来的那个我?如果都是,那不就成了二等于一的悖论?如果不存在两个“我”,而是,瞬间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竟然可以瞬间消失?如果你说,“我”并非实体,没有“中间”。那“我”真的存在么?还只不过是一个幻觉?

追问之下,竟然令“自我”遁形,自然更不知“自我价值”为何物。《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否“自我”真的只是一个相?而离此相,便真可寻得答案?

我不知道。

《30岁的备忘录》之一

我曾是一个不怎么深思生活的人。然而,生活中的各种迷茫,开始迫使我向生活深处寻找答案。在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各种心灵鸡汤,各种卡耐基,各种立志,各种成功,突然显得特别的单薄。我称他们是“只言片语”的“学问”。不要说互相之间的抵触,就是同一种说法,都难寻统一的精神。于是我打算离开这混乱的此岸,去寻找明朗的彼岸。我不希望用“混乱”和“明朗”这样的词去诱导读者,所以要先说清,我不能回答为何“混乱”不可接受,为何“明朗”为我所求。哪怕至今,也无法独立地说明此事。暂将其视为一种内心莫名的冲动吧,至少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冲动,因此,我也不算是特立独行之辈。

恐惧

一切的开始,源自偶尔听到的《心经》中的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突然有一直感觉,无“恐怖”是一个佛家讲求的某种境界。既然要追求,便不是可以轻易达到的。而“恐怖”本身,也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感觉,至少对我是这样。

什么是“恐怖”,或者说“恐惧”?简而言之,就是“怕”。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发现我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各种“怕”,各种“恐惧”。小时候,“怕”学习不好会挨打,“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大学时,“怕”过感情上的挫折,也“怕”过毕业后没有好的出路。工作了,“怕”过自己不够优秀,“怕”过升职不够快。如此种种,生活中的许多“担忧”,其实背后就是一个“怕”,也就是一个“恐惧”。如果仔细分辨,很多的“恐惧”,源自同一种“怕”,就是自己不如他人。有人称之为“成就”感,其实“成就”不过是比身边的人更好一些而已。只是这一点点“成就”也不是随意可得到的,于是会“怕”得不到,于是会“担忧”,于是,生活中便有了很多不如意。

这些是显而易见的“恐惧”。如果你仔细找寻,“恐惧”真可是无所不在。比如,很多人都有和餐馆或其他地方的服务人员的摩擦。但不知道是否反问过自己,使自己激动起来的那个“不如意”究竟是什么?有人可能是因为赶时间,觉得服务员磨蹭。有人可能是觉得饭菜不可口。还有的,可能是觉得服务态度太差。也有人会说,怎么别人都怎样怎样,我们却怎样怎样。其实,这才是说了句“心里”话。太多的时候,我们愤怒的根源,不是客观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感觉到自己以不如别人的方式被对待。这种对“己不如人”的“恐惧”,演化成很多负面的情绪并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这种“己不如人”的恐惧,还是另一种内心感受的根源。这种内心感受就是,当自己的错误,被别人当面指出时,那种强烈的不安和恐慌。我们在生活中,肯定都见过我们称之为“死不认错”的人。其实,犯错的人在为自己据理力争的时候,并没有在思考自己的错误,他不过是在和那种“恐惧”作斗争罢了。当我们认为别人在逃避错误的时候,其实,他是在逃避“恐慌”,像逃避火灾一样,逃避这种由恐惧带来的“恐慌”。他其实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错误”本身。这就是“恐惧”,那种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恐惧”。当它在影响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时,却逃过了我们的意识,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我们每天的行色匆匆,也不过是在逃避恐惧罢了,哪里有时间坐下来,思考恐惧本身呢。

年轻人都在努力的生活。学习上力争上游,工作中追求出色。当学习成绩不如他人,当工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和他人一样升职加薪时,心中有强烈的不甘心。这种不甘心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正视它。起初,我也是如此。认为这种感觉是自然而然,只是这种强烈的不甘,觉得有些不知所出。这使我想起内心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实验。我经常假想,自己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枪林弹雨之际,被命令冲锋在前。每每想到此境,似乎不敢再去细思,只因不愿见到自己去做了炮灰。然而这种“不敢”吸引了我。这只是假想,何以如此抗拒。这抗拒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一直没有答案。时间长了,发现自己很喜欢去观察这种“不敢”。常试想冲锋陷阵的情景,着意去感受那种强烈的抗拒。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这种抗拒,也是生活中各种不甘心的真面目。统统都是对“己不如人”的恐惧。就是这种恐惧,使自己不能接受当炮灰的可能,使自己不能甘心工作中的不如意,使自已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更使自己遇到挫折,暴躁不安,疾言厉色。

这就是深埋内心的恐惧。那种对“己不如人”的强烈的恐惧。于是自我发问,“己不如人”何以使人恐慌至此?如《心经》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内心中的挂碍究竟是什么呢?

可爱岛之旅

两个久不出门的人去旅游了。目的地是可爱岛。

我们的计划是在可爱岛呆上8天。关于这个计划,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为什么是可爱岛。走前就有朋友问,以前去过夏威夷么?为什么第一次就选可爱岛?为什么在哪里呆8天?一般来讲,一个岛呆上两、三天就够了。特别是可爱岛,恐怕是很多去过夏威夷很多次的人都会推荐的。对我们来讲,很简单。可爱岛是夏威夷最北端的岛,所以最安全。我以微薄的的地质学知识,只能做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是8天?我们不想休假的时候,太过奔波。不想到可爱岛度假之后,再回西雅图“休息”。对了,这确实是我们第一次夏威夷之旅。

此外,这并不是一篇游记。应该算是备忘录吧。既然是备忘录,就先记下行程。

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我们凌晨六点多出发。当地时间下午三点多,到达利胡埃市。星期六,开车北行。途中尝到甜美的椰子。在路尽头的海滩公园的沙滩上漫步。公园的路对面,是海蚀岩洞。地面上波痕起伏,洞内阴凉漆黑。归途中,恰逢当地芋头节。只是没带够现金,最终,交了门票后,只买得两份小吃。其中的芋头蘸炼乳,很是美味。此后遇到一小镇,赶忙取了现金。再往回走,黄昏时分,在另一沙滩公园,坐看海景由亮变暗,由暗变黑。周日,开车西南行。到达了威美亚峡谷。在一条本以为只有最多十分钟的山路上,苦行了两三个小时。由于准备不足,没有带水。还是一对同路的老夫妇,看到我们无备而来,送了瓶矿泉水给我们。周一,参观了当地的热带植物园。周二,在威陆亚河上划皮艇。周三,逛了逛当地的农贸市场。周四,浮潜,看到了鳐鱼和海豚。浮潜时,和海龟一起游泳。周五,在酒店休息一天,晚上再去Roy’s。周六,在浮潜下水的码头,最后留恋一下蓝天,白云,高山,碧海。中午上飞机,飞回西雅图。

游记虽然免了,但还可以写一些感受的。

度假

度假不是旅游,更不是成群的旅游团。其实也不是背包客那样的行走。度假,本可以是放松,闲适,无忧无虑的。是的,这次可爱岛之行就是度假的感觉。有想法,没计划.不去可以寻找特定的感觉,也不轻易放过新鲜的体验.即像是与这个世界断绝了联系,又像是头一次和这个世界亲密接触。除了四面环海的环境时不时的会让自己有奇妙的感觉以外,度假,基本上就是呼吸,用最放松的方式呼吸。

观景

久居城市里的人,在亲近自然的时候,总不可避免内心充满新奇。无论是海边的岩洞,宽阔的山谷,还是无边的海洋和不知疲倦的海浪,无一不叫人驻足,留恋,和感慨。其实,你在这些地方见到的最多的,是拍照留念。我们对此倒并不积极。只是选个合适的角度,欣赏这永远欣赏不完的景色。除了不时的三言两语,便是安静地看着。看天,看地,看山,看海,看这百千万亿年从不重复的景色,看这无一时一刻停歇的自然。浮躁的心也渐渐静了下来,越来越静,甚至进入类似冥想的状态。我们努力地去记住当时所有的感受,似乎此后,一闭上眼睛,就马上可以身临其境。

浮潜

浮潜显然是海上特有的项目。本以为是在一人来深的海边,谁想却是近十米。水性本不好的的我,穿上脚蹼之后,竟是连漂浮也困难。主要的原因在于鼻子里进水,这瞬间使我感到无比的恐惧。之前的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对于久居于城市里的人,在亲近自然的时候,也总不可避免内心充满恐惧。恐惧使人如此不安,挣扎在水里的,似乎是另一个人。不过,海可真清啊。向下十多米,清澈见底。虽然很多鱼躲在海底附近,仍然是可以分清各自种类。海龟自然是大胆得多了,在我们身边,若无其事。导游自然是如鱼得水,上浮下潜。要不是导游告诉我用手捏住鼻子,我恐怕是根本没有机会浮起来向下看的。鼻子进水可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直到上岸后若干个小时,只要一低头,便有海水不停地从鼻孔中流出。

饮食

起初,我个人并没有对夏威夷的饮食抱有什么特别的期望。第一个吸引我的,是椰子。我们在夏威夷尝到的第一个椰子鲜美又甜香,彻底改变了我对椰子的印象。有同样改变的另一种水果是菠萝,那是一种充满果香,全无酸涩的感觉。一个小的发现,是一家专营早餐和午餐的小饭馆。它的英式早餐很和我们的胃口。一个大的发现,是一家饭菜做得非常好吃的当地有名的饭馆(Roy’s)。如果说对可爱岛旅行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不要错过这家饭馆,和他们家的鸡尾酒。

观星

如果说此行有哪些以外的收获的话,那就是看星星。出发前就得知此行的若干天中,天天都阴天下雨。所以,从来也没想过看星星。只是先后几天在海边游泳归来后,坐在沙滩躺椅上,时常能看到比平时印象中多得多的星星。直到临走前的时候,才下定决心,找一个几乎无灯光的地方,仔细看上一回。收获还真是不小。平时抬头望天,看到的多是北斗七星。冬天则是猎户座。无灯光的夏威夷,则是繁星满天,一时也有点不知从哪里看起了。猎户还是第一个看到的。北斗七星倒不见了,可能是我们的纬度太低的缘故。看到了仙后座。天顶有颗很亮的星,借助现代通信工具,得知那是木星。在猎户座不远处,有另一颗较亮的星,查到是天狼星。顿时,俩人对苏东坡老先生“西北望,射天狼”的说法,感觉有点上当受骗。天顶处,六七颗星围在一处,查了查,那边是著名的昴宿星团。最后,我还平生第一次看到了流星。

这就是可爱岛之行的主要记忆。

W女生和L男生

这篇文章写回忆,而且回忆得挺久远的。W女生是我小学时的同学,算起来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20年,对于一个刚刚30的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久远了。

先说W女生吧。其实在过去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已经完全把W女生忘记了。只是去年的某一天,突然想了起来——哦,对了,小学时还有过这么一位同学。W女生是从小学入学时便在同一个班的。但伊却明显与其他女生不一样。一般小学女生的衣服和文具都比较整齐,可伊却比男生更凌乱。然而,把伊和其他同学区别开的,却是一段意外的插曲。大约是二年级的时候,我父母给我买了个小型掌上游戏机。那时的我偏好人前显摆,于是便上演了一出《祸起观音院》。就在我把游戏机拿到学校显摆的当天,便发现之前在同学间传着玩的游戏机不见了。游戏机对小孩子来讲,大概是仅次于考试成绩的大事了。自然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也真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查看了班里每个学生。最后,在W女生的手套里找到了。事后,老师免不了把我父母叫到学校,大约也是说以后不要让孩子把这样的东西带到学校之类的话。而对于当事者的我,自然从此对W女生另眼相看。然而这并不是我后来又想起伊时想到的事。其实头脑中最清晰的影像是这样的:几个男生围在W女生的书桌边,有的去推伊,有的把伊的书包拿出来,有的把书倒在地上,有的把本来就脏兮兮书包也扔在了地上。面对众人的欺负和嘲笑,W女生也并不示弱,适时给予还击。但可想而知,一个略显营养不良的女生,面对三、四个男生的围攻,无论什么样的反击,都会显得那么若有似无的。做为旁观者的我,没有什么作为,大约只是希望上课铃响起,便可以暂时地让双方休战。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场景发生在小学四年级。此后,W女生似乎是转学到别的学校了的。但这一点,我已经记不清了。

多年后,再想起这些,惊讶于自己并没有对W女生有任何坏的印象,但更惊讶于自己年幼时的麻木。每每想起,沉默良久。

现在说说L男生。他是我初中的同学,体型比我略胖,想是我当时沾了些身高的优势吧。其实我和L男生接触不多,只是知道他成绩不太好,大家喜欢拿他开玩笑。印象中,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不太喜欢他。我和L男生有过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接触。那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俩做过一段时间的同桌。那是一节代数课,老师好像是要检查数学用表是否带了。L男生显然没有带,他想等老师从我身边查过后,把我的数学用表放到自己的桌子上。我当时应该是没有同意,于是他被老师抓到。等他被老师教育了以后,坐下来,小声地跟我说:你等着。我那时对他的印象自然坏到了极点。然而,这并不是我要写L男生的原因。我要写L男生,是因为自己在初中那个年纪,竟然很执着于一件事。说出来其实挺好笑的。那时的我,要求自己在看到一个人的好处时,要想到其不足;在看到一个人的不足时,要想到其好处。然而,L男生似乎使我觉得无能为力。时过多年,仍然如此,真到最近,方才释怀。

让我把W女生和L男生叫做记忆的角落吧。我想,没有遗忘的,总是有些原因的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