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麟话西游之二

[hana-flv-player video=”http://d35xjlvobqn7pu.cloudfront.net/video/xyj01.flv”
width=”400″
height=”auto”
description=”86版《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
player=”5″
autoload=”false” autoplay=”false”
loop=”false” autorewind=”true”
skin=”onedesign”
/]
86版《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版权声明:本人无此视频版权,如版权所有人不愿个人网站使用此视频,请与站长联系。电子邮件:webmaster @ tianlynn.net。

虽说《西游记》里常有不合佛法的桥段,却也是名著中一开篇就有境界的。这便是孙悟空对生死的思考。小的时候,常对孙悟空神通广大的本领念念不忘,常梦想自己也能腾云驾雾,变化分身。近来才发现,竟然忽略了一个重要情节。原以为孙悟空一身本领是菩提老祖传授的,原以为孙悟空神通广大是因为天地精华形成的身体,其实,孙悟空可以大战十万天兵天将,可以降服无数妖魔鬼怪,其真正根源,不在外界的天时地利,全在这一开篇就涉及的生死之惑。孙悟空区别其他猴子,其他妖怪,甚至其他神仙的地方,就是他能敏感的察觉生命的根本困惑。

和孙悟空一样对生死有深刻思考,遍访名师,知非即舍,最后克期取证,终成正果的,便是释迦牟尼佛。其实,印度传统上的哲学,都在讨论生死要义。这也是印度哲学水平较高的一种必然。相比之下,“不知生,焉知死”的中国儒家,境界就有限的多了。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生死必是人生大意,而明了死生之意,才能从容面对生活。

生死事大,孙悟空有大智慧。

再来聊聊孙悟空的师傅。电视剧里称孙悟空的师傅为“菩提老祖”,原著中则写明是“须菩提祖师”。“菩提”是佛家语,意为“觉悟”。而“须菩提”则是佛的一个有名的弟子的名字。读过《金刚经》的人应该都知道,“须菩提”便是《金刚经》中发问之人。《金刚经》是一部在中国社会广为传播的佛家经典。其中四句偈更是为很多人所知,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是一部讲般若空观的佛经。而这位“须菩提”长老,更是有着“解空第一”称号的弟子。有意思的是,这位祖师,给这个远道来的猴子起的名字叫“孙悟空”。这“孙”姓是依其体态而来,这“悟”字是字辈排行,都有来源。唯独这“空”字是祖师自取。这个以“解空第一”的祖师,偏偏要给这个“猢狲”起个叫“悟空”的法号,着实不得不叫人遐想。这个能够发出生死大问的猴子,也许在祖师眼中,已是悟空之人了吧。

也许有人会说,这祖师可能只是希望这猴子,能够达到“悟空”的境界。我不反对这个观点,只是觉得如果只是“希望”,那会有很多弟子叫悟空吧。说到很多的“悟空”,倒是想起来钱文忠教授在《玄奘西游记》中提到一个叫“悟空”的行者,从大唐去往西方,最后落脚在迦湿弥罗。历史中的很多偶然,就是这样值得回味。

老麟话西游之一

这真是一桩趣事。

两个三十岁的人,竟然重新看起了86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当熟悉的电声开场音乐响起,整个人在记忆中快速地进行时间旅行。我甚至以为,回忆本身是可以带来快感的,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所以,回忆会上瘾,这也是为什么人越老越喜欢回忆罢。

不同的是,今日重看西游,却远不是回忆那么简单。心里生出许多感慨,甚至有些伤感。常人很难将这种感情和《西游记》联系起来,我起初也是惊讶。我以我心看世界,亦以世界注我心。大约这就是佛说的“我执”吧。

真是有趣。

既然兴起,就开一个新的系列。所想所思,无非西游。题目可大可小,篇幅可长可短。除了电视剧《西游记》外,可以加点原著小说的内容。另外,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到的《玄奘西游记》,也就是结合《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关于玄奘法师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也会提到。还有,就是和西游有关或无关的各种事情。我不是学者,不能求证所有细节。如有纰漏,必当纠正。非学术问题,便是普通博客一般调侃。

儿时对《西游记》的印象很简单:神奇加过瘾。神奇,自然是因为现在我们看来已经很粗糙的所谓“特技”。而过瘾,则是因为小孩子很喜欢好与坏直接的对抗且最终好人得胜。除此以外,《西游记》的音乐也是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首先是开场的所谓电声配乐,一开始就渲染了一个神幻的气氛。长大了一些之后,才注意到《西游记》的片头曲是没有歌词的。一个“啊”字从头到尾,却似有千言万语。

然而,当我们长大了,发现原来《西游记》还有着很多不解之谜。比如,为什么孙悟空可以战胜十万天兵天将,却在取经路上难以降服很多妖怪?为什么孙悟空可以当着佛祖的面,棒杀六耳猕猴,而佛祖却不阻止?诸如此类。其实,令我们觉得有意思的,不只是疑问。网络上还流传着许多对《西游记》的不同解读。比如,有人把师徒四人比作男人的四种性格。有人把师徒四人当作一个团队来探讨管理学问题。更有人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现代人绝不是第一个这样想的。在明朝,《西游记》是禁书,而当时,与其它名著并列的,不是《红楼梦》,而是《金瓶梅》。可《金》却没被禁。可见,解读《西游记》,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本人,自然不去刻意免俗。

西雅图的雨

在来西雅图之前,我是没有办法理解这里的人对阳光的渴望的。在来到西雅图之后,这种渴望变得那样的自然。淅沥沥的小雨,时干时湿的路面,才是这个城市最本色的样子。

曾经无数次遐想,自己坐在窗边,看着小雨在窗前落下。雨点打在泥土上,空气中散着泥土的气息。窗户须是可以开合的,才不至使人觉得与这雨是隔绝的。最好这一切,都是在中式的庭院中。而在西雅图,几乎一样都寻不着。

丰沛的降雨,影响着空气的湿度和植被的类型。国家公园里,倒掉的树木,常常有着极其扁平而宽大的根系。全因雨水易得,无需深入。强风过境时,树便倒地,树根成片立起,好似圆形的屏风。还是因为雨水之多,树倒了却不会死。

不只是这所谓温带雨林的奇花异木,城市里也充满雨的因素。因为雨,城市总呈现刚刚被洗刷过后的清爽。因为雨,呼吸间常感受到泥土和木屑的微香。因为雨,道路颜色更深,房屋更亮,植被更绿。因为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陪伴你的是滴答滴答。

然而,人们并不吝惜对这雨的抱怨。我曾以为,这雨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抱怨的话题,貌似没有了它,每个人都会感觉更幸福。当太阳出来,所有的人都很会感叹,多好的天气啊。我原以为是个打招呼的习惯,时间长了,知道这是发自内心的。人们对晴天的热情,远不止于此。出门跑步,逛街,爬山,划船,哪怕只是开着车兜风,也必然不错过这大好阳光。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度过去,随着感受着雨天与晴天之间的纠缠,我逐渐对这雨有了新的理解。这里的人们之所以能如此享受阳光,正是因为雨带来的对阳光的渴望。所以,人们总是打趣阴雨天,却并不真的埋怨和厌恶。所以,当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活力才全部迸发出来。雨,浇灌了人们在阳光下的生气。

《30岁的备忘录》之十

啰里啰唆的写到了现在,应是收尾的时候了。每个人都会去探索人生的各种问题,只是角度方向不同罢了。我采取的,是反向追问。不断挖掘一个问题背后的内容。迫使我追逐下去的动力,是来自对世界认识的统一性和逻辑性的追求。

结语

如果你认真思考,很多问题都会归结到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上去。然而,这种“思考”并不是简单地去“想”。人们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并没有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思考的内容。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成长的人,很少具有深入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就使得很多的反思不能成为现实。用我自己的理解,知止而定,定而静,静而安,安而虑,是一个可行的过程。人的内心,需要经历过一个从浮躁中沉淀的过程。然后,才能逐渐认识到思维的弱点,才能去学习正确的思维,才能真正“安而后能虑”。

至于是否可以“虑而后能得”,确是因人而异,也是需要时间去检验。我能肯定的是,一个人,如果内心有真收获,熟悉他或她的人,会发现这个人变了。而对于不熟悉的人,不会察觉什么。一个人走上不一样的道路时,只有自己最清楚前方是哪里。

这就是我的三十岁的备忘录,其实真正需要记住的,是不会忘记的。

《30岁的备忘录》之九

前面说过,“定而后能静”。心里少有追求外在事物的冲动,既是心静。然而如何“静而后能安”?须直面内心的恐惧。是的,此文再谈恐惧。

再谈恐惧

说了这么多恐惧,其实也不用谈虎色变。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在人的正常成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还是孩童时,面对新鲜事物,通常是好奇心和恐惧心并存的。好奇心驱使人们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而恐惧心,保护人们远离潜在的危险。小孩子不可能总在父母身边,适当地保持一种恐惧心,会使小孩子独处时,更有安全保障。有些溺爱子女的父母,对小孩的好奇心予以满足,在面对危险时,总试图保护孩子,以使其不受伤害。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警觉性,不了解生活中的种种危险,很有可能在生活中,受到意外的伤害。

然而,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内心中最直接的恐惧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知识,逻辑和经验。人们不再总需要恐惧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虽然这样说,可恐惧并没有从我们的心里消失,而是渐渐进入到思想的深处,在下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如前文所说,人的很多不良的情绪,其背后,都有恐惧的影子。比如,人们因恐惧自己不如别人,才会顶住成绩,工资,职位,权利等身外之物,并对此斤斤计较。正因为这种恐惧,已离开意识的层面,进入到思想深处,非静下心不能察觉。

很多人,每日在匆忙中度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人看到,会说这是生活的热情。有些人会说,这是生活所迫。其实,人们除了填饱肚子外,更多的动力,是怕甘居人后。很多人,不甘心生活条件的落后,却谬称自己有上进心。而事实是,离开工资和职位,全然不知如何看待自己。也就不知如何分辨自己与他人谁更“强”,也就没办法得知自己是否落后于他人,落后多少。离开了物质条件的比较,就如同不会游泳的人落入水中,挣扎不止,非要站在陆地上不可。这种离开物质比较就带来的恐惧,和落水的恐惧一样,只会叫人挣扎。

静下心来,认真观察自己内心的恐惧。再一次,用理想和智慧,代替下意识中的恐惧,正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最要紧的事。内心全无恐惧,才是安心。

这才是“静而后能安”。